标签:
教育杂谈 |
在教育管理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对提高其教学业务水平的热情远高于自身师德素质提升的需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缺失,可能是一些教师提高自身师德素养内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学校管理者,有必要了解教师的职业状况,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在现实社会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性常常不被社会普遍认同,过去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也随着社会群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教育信息公开化而逐渐淡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教师原有的专业性特征、学科知识的权威已渐渐消失。教师职业所特有的实证性知识和技能显现性相对较弱,工作效能的阶段性,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相对滞后性、内隐性以及成效的不确定性,不如医生的药方对于病人的作用来得显性、直接。同时,教育又是一个长期、缓慢、潜移默化的人与人相互交流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个体的作用也只是在某个有限时段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和作用,这种教育效果很难即时明晰地显现出来。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小学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因此,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设计个人专业化发展计划和职业生涯时,会感到困惑。一个教师在规划自己职业生涯时,其前提是他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认识或认同,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作出正确选择。这种对其职业认同度不高的现象,直接影响着教师高尚师德的形成。而要提高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就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对自己职业特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虽然目前一些人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不太认同,认为教师职业只能称之为具有部分职业特性的工作岗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出台后,明确地把教师概述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明确了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而韩愈《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很好地表达出了教师的职业特性。
从《师说》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教师是传播做人的道理,传授学科知识和从业技能,帮助受教育者解决思想、生活中困惑和烦恼的专业人员。从社会学的视角讲,教师应该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职业应是个人在一定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务及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在教育教学系统中,应作为传承人类社会文化科学发展中的中介和纽带,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特殊影响的专业人员。从专业特性上讲,教师属于经过专业教育和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并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人员。
正因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点,社会又把教师群体视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拥护者。从这一视角观察,教师不仅是一个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而且又是一个文明的传承者、文化的传播者,这也正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之处。了解了这些,对教师职业也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就能理解教师这个职业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一种人文精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所提出的规范要求,确是这一职业所赋予的责任和要求。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0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