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圩里的拓荒人

标签:
空白效益年代再次许建武 |
分类: 农业农村.文化卫教 |
——记枞阳县雨坛乡大窑圩生态农业发展合作社监事会主任许建武
今年55岁的许建武,原系枞阳县枞阳中心粮站副站长,2007年底因粮站破产夫妇双方下岗。当时家庭经济状况是,上有80岁的岳父、岳母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在读高中,经济压力非常大。失落、彷徨过一段时间,许建武最终就像刘欢歌里所唱的那样——“只不过从头再来”!毅然选择了自己熟习的、热爱的粮食行业,只不过是由一个“管粮人”变成一个“种粮人”,就从此走上了脱脚下田的创业之路。
2008年元月份,正值雨坛乡大窑圩新一轮发包期间,许建武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发现大窑圩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曾是雨坛乡的粮食主要生产区,80年代中期因为粮食售价低,农民卖粮难,加之农田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农民税赋重等诸多因素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便将圩田“退田还湖”经营养殖业。掌握第一手情报后,许建武联系了10位生意合伙人以每年60万元的承包金一举中标获得了大窑圩6年的生产经营权,并紧锣密鼓的投入巨资对圩内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将大窑圩的大堤进行全线加固拓宽,将圩田进行整平改良,全面彻底的改善了的生产、生活和交通条件,经大力改造后大窑圩耕地面积达到了5500余亩、水面1500余亩,主要生产水稻、小麦,在水面进行鱼、蟹等水产品精养业。还同步成立了“枞阳县雨坛乡大窑圩生态农业发展合作社”,从而把大窑圩的生态农业引导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发展之路,为今后把大窑圩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夯实了基础。
俗话说:种田是三份种七份管,要想在发展生态农业上有所收获,光靠热心、热情和好的基础设施是远远不行的,还必须有扎实而丰富的科学管理知识,为此,许建武把枞阳县农委、县农广校当做娘家和技术服务保障的大本营,虚心的拜农业专家为师,系统而全面的学习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同时利用农委和农广校的技术、政策服务信息平台,小问题在平台上求问求解;大问题、把握不了的事情,就干脆把农业专家请到田间地头,直接、面对面的把问题解决、把困难化解,使自己经营、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服务有保障,无后顾之忧。
5年来,大窑圩共生产小麦1000余万斤、水稻3000余万斤、水产品(鱼类)250余万斤、河藕900万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为丰富市民餐桌,为当地农民就近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农民走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种养植(殖)“强县富民”的康庄大道。5年前,雨坛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还是一片空白,而现在,在大窑圩生态农业示范合作社的引领下,雨坛乡的农民专业各类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目前已发展到了20多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极大的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2011年初,在枞阳县农委和乡政府领导的关心、扶持下,许建武又联合3名股东、以首期12年的时间承包了雨坛乡合响圩的1500圩田和500余亩水面,再次创建了“雨坛乡合响圩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前后共投资500余万元,改善和提高合响圩的生产条件及旱涝保丰收能力,通过近三年如一日的努力和运作,目前的合响圩正是稻花飘香、蟹黄鱼肥的丰收时节。
经过5年多来的艰苦创业,实绩证明许建武在自己创业道路上有过艰辛、困苦,但也有成功的喜悦,但今年6月通过由枞阳县农委主办、县农广校承办的“农民创业培训班”学习,通过各位专家的授课,使许建武深深感到,自己的企业尽管效益与当地的人均相比十分可喜、可观,但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没有“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工)一体化”。产品定在初级上,即产原粮、卖原粮,企业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就不能有自满情绪,要逐步向“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奋斗和努力,力争创出市乃至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