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优秀党员、种田大户周巨平
“这广阔的田野就是我的用武之地,就是我的希望!”8月22日,在周潭镇施湾大圩内,施湾村党员周巨平手指着一大片轻泛着绿浪、丰收在望的稻田,感慨的对笔者说。最近3年来,由周巨平这名基层党员牵头,采取“一带十、一帮一”的胡互助方式集中“代耕、转租”耕地120多亩,盘活了土地流转,帮助了一些年纪大、没文化、没特长的群众解决了生产就业创收难题,使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在基层一线有了凸现。
周巨平是施湾村东庄组人,40岁刚出头的他,办过孵鸡场、养过绿头鸭;种过大棚蔬菜、当过养鱼捕蟹能手……。一句话,只要涉及农、渔的工作,只要能使家庭致富、增加收入的事,都有他奋斗的足迹,都曾洒下过汗水!最近10年来,“外出打工、南下淘金”一直是村子里青壮年男女的首选,在家种田的都是些年迈体弱的老年人,农田耕作处于一半撂荒、一半荒种荒收、靠天收的颓废状态。
2004年初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有受人所托情份、替亲朋好友代耕,以每亩220至300元的价格转租,又拾捡了些撂荒田,凑在一起有80多亩集中耕作。有了这块广阔田地后,首先他铲平了那密密挤挤的田埂,将小块田平整为大块田,斥资3万多元购置了手扶拖拉机、巡耕机、电动喷药机,实现机械化耕作,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在落实“选种、培育、管理、销售”等一连贯工作时,周巨平充分发挥自己年轻、脑子活的优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际关系,全部实行市场化操作:市场上什么样的稻谷好卖,就选什么品种播种!哪一家农技部门的服务周全、保障过硬,就选哪一家的种子、农药为前提!平时,周巨平带着“老弱残兵”到田间管水除草,农忙时,以每个劳动力一个工作日45至60元的点工报酬请人帮耕,收割季节,则租借联合收割机按亩数全包收割。由于管理科学、辅助方法和措施得当得力,当年,周巨平耕种的80亩“太湖糯”母产达到了600公斤,就从这土地代耕、转租中尝到了不小的甜头;一同参与耕种的村民和亲友也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与周巨平同村的一名老农实实在在的说:“共产党好,我从周巨平身上就可看到,他每年可带我挣到6000多元副业。周巨平踏实而新潮种田的理念,既确轻轻松松的种了一茬庄稼,解决了许多老农“农民离不开土地”的思想情结,带动了相关产业,更使基层党员在现今形势下土地管理上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决策部门今后制定土地承包、流转工作规划和决策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依据。文\图
左 文

图为周巨平(左1)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中间拿话筒的为施湾村副主任周巨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