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2013-12-27 07:52:09)
标签:

旅游

鹳雀楼和蒲津渡

快乐人生

山西永济

原创图文

分类: 走遍中国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尽显大唐的风韵。
 
   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祥地。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
 
   王之涣 (698-742),字季凌,唐代诗人。盛唐时期有一批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称为“边塞诗派”,王之涣是其中的一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概括之笔,写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心象。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鹳雀楼顶伫立着王之涣的铜塑像。诗人左手持卷,右手挥毫,胸胆开张,神态豪放,似乎不费沉吟就写就千古绝唱。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鹳雀楼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门楼上竖着“文萃李唐”的大匾,左右立柱上刻着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鹳雀楼内一、二楼大厅景观。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鹳雀楼内壁画、反映盛唐时期的状况。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鹳雀楼内反映蒲州盛唐时期的微缩景观。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滔滔黄河从蒲州城外流过,黄河上的浮桥就是“蒲津渡”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邮票上的鹳雀楼。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鹳雀楼有众多蜡像,以女娲补天最为形象生动。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人物很生动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埸面喜庆祥和。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女娲,又称女娲娘娘,女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是人身蛇尾。


                                    以下是蒲津渡的介绍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东与普救寺相依,西与鹳雀楼相望,是古蒲津渡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蒲津渡桥曾是横跨于黄河之上最早、最大的一座牵拉浮桥。

     该桥始建于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进行加固和修建,在两岸各铸铁牛四尊(被誉为"黄河大铁牛")、铁山四座、铁人4个、七星铁柱36根等;铁牛下有齿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构成古蒲津渡铁浮桥的"固地锚"。
 
所用铸铁耗去了唐代当时年铁产量的1/4。明时,河水曾几次袭击蒲州城,冲断铁索。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文物逐被没入水中、埋入地下。
 
     1989年,蒲津渡遗址被发掘,完整出土了唐开元12年铸造的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出土时的唐开元铁牛乌黑发亮、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其数目之多、体积之大、份量之重(重者达70余吨)、造型之美、工艺之精、举世罕见,被誉为"世界之最",  堪称国之瑰宝。
 
    蒲津渡遗址出土的铁质文物,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铁牛及铁牛下面的铁板和铁锚柱、铁人、铁山、七星铁柱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十分科学、合理,是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金、铸造、建桥技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工程技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唐开元年间的蒲津桥。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复原后的蒲津桥。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复原后的蒲津关渡口。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蒲津桥前的铁人、铁牛用于固定浮桥。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复原后的蒲津桥浮桥,仿照当年模样由相连的木船托起。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蒲津桥对岸是“大庆关”。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蒲津桥边的铁山,用于固定牵拉浮桥的铁索。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出的铁牛、铁人实物,己有1200年历史,仍完好无损。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唐开元十二年对蒲津桥进行加固和修建,在两岸各铸铁牛四尊(被誉为"黄河大铁牛")、铁山四座、铁人4个、七星铁柱36根等;铁牛下有齿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构成古蒲津渡铁浮桥的"固地锚"。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所用铸铁耗去了唐代当时年铁产量的1/4。明时,河水曾几次袭击蒲州城,冲断铁索。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文物逐被没入水中、埋入地下。


 

【山西永济】鹳雀楼和蒲津渡

1991年出土“黄河大铁牛”时的真实情景。
                                           
                                       2013年12月8日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