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才能活得更精彩
(2010-01-28 22:01:07)
标签:
家庭忘年交外公大烟爷爷渤海湾 |
看了洗锅的博文(公民们,写回忆录吧), 想起我前几天跟朋友们讨论的话题。
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安分的,而有些人天生只是喜欢享受生活。
我的家族是个不安分的家族。从我父亲口中知道,我家的那一点地主成分,是太爷爷(我父亲的爷爷),闯关东发财后,置地得来的。
(太爷爷28岁,再次去关东时,死于渤海湾的一次海难, 山东渤海湾是每年都要死人的)。时间大约在清末,明国初。
前些月,找到一段历史记录,知道清末,是全国人民大创业,私人企业蓬勃发展时候。(看来我太爷爷赶了一次时髦)。
太爷爷死的早,只有爷爷一个孩子。 但家境还富裕,他从小接受了很好教育,做过老师,当过校长,还是丹东市某银行行长。
爷爷赶的时髦,在那年代,就是“革命”。山东老家是最早的解放区,爷爷也是最早的“开明绅士”,二话没说,不但全部捐了土地,
而且还将家中所有能扛枪的孩子都送到了部队。 奠定了我们“革命家庭”的身份。(爷爷过世的也早, 40多岁死于伤寒)。
我父辈亲戚们的经历都包含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家熟悉的教科书中的历史。
相对我父亲家族,我母亲的家族就比较喜欢享受生活了。
小资产阶级家庭出生的外公偏好一切丧志的“玩物”,解放前,在南京养养鸟,抽大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渡江战役前,外公一家本已经买好船票逃往台湾,临行前,他为了再抽一口大烟,竟然在大烟馆睡了,误了船。导致他们那一房留在大陆(其他的,去了台湾)。我外公因此戴着“四类分子”几乎有三十年。。。
我对中国的近代史比同年龄人要熟很多。 主要就是因为我父亲与母亲不同的家庭成分。 很小的时候,在姑妈家,把玩着他们的军功章,
听他们谈及那几大战役,以及抗美援朝。
而在家中,犯错误后,头低着的时候,却又常常被我妈用“四类分子”的名词招呼着,“别低着个头,像个四类分子”。。。
这都是我学习近代史的兴趣来源。
父亲有个忘年交,今年已经有90多岁了,是个作家。
我小时候,只知道他是个和蔼的老头。我爸写古体诗时,经常要问他意见,据说,他的平仄音处理的很好。
上次与老爸聊天,才知道他那忘年交不单单是个作家,年轻时也抗过日,革过命。
回想近代历史,我想他这90多年可真的经历了很多。。。
只有在每个时代中都折腾过,才不会留下遗憾。
前一篇:<阿凡达>与无用的科学家
后一篇: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