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历史悠久,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二年建县制,历经1200多年。明清时代孕育了灿烂的桐城文化,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美誉!说起桐城文化,首先得讲桐城文化的象征——桐城文庙。日前,记者专程来到这里采访。
桐城文庙,位于桐城市老城区的广场北端。此庙系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也是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优秀手法。陪同记者采访的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常务理事操鹏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年间,扩建于明洪武初年,自明朝至今,共修葺20次,旧时为桐城地方祭祀供奉孔子而兴建的礼制性建筑群,是被历史物化了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文庙,又称孔庙、圣庙。历代封建王朝尊孔崇儒,至唐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立孔子庙后,逐渐形成庙学合一的形制。据资料显示,明代全国州、府、县三级文庙约1560座,清代增到1800多座,目前保存较好的约300多座,分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坐北朝南,其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以大成门为界,前后两院落。前院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泮桥、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连接前后主体建筑的是分建于东西两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和檐廊围绕的长庑,且四周筑有“宫墙万仞”的外墙,使整个文庙浑然一体,构成堂皇宏伟、布局工整的古建筑群。
记者看到,文庙门楼是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斜撑、额枋、象眼均饰以砖雕、木刻、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李太白醉酒”、“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孟母断杼”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明间正面额枋上刻有“入平仲学”、“侍席鲁君”、“杏坛礼乐”三幅木雕。介绍孔子青年时代师侍平仲,奠定儒学基础;中年时代传儒学于鲁君,振兴鲁邦文化;晚年收徒讲学,宏扬儒家思想文化。曹鹏说:“三幅主雕高度概括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
过门楼即步入汉白玉四柱三门石坊式的棂星门。术头圆形纹饰“腾云”,柱身方形下有扇形“云头”撑石,构架简朴典雅古风。棂星系传说中谷神,立斯门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再向前十步,就临半月形泮池,池上有砖石拱桥,池桥皆以汉白玉石雕栏杆护配。池中碧水漾漾,金鲤嬉戏,甚是赏心悦目。操鹏先生指着脚下的这座石拱桥对记者笑着说:“你可知道,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是当年‘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哲学家方以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以及‘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名臣硕儒,于成名前均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以得到金榜题名的“状元桥”……”
或许是文庙的兴建促成了此地的文风昌盛,桐城士子们似乎也从那一天起就不遗余力地为文庙增光添彩!据操鹏先生介绍说,明清时代,桐城考中举人的有640人,进士240人,以此步入仕途的就有786人之多。“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等说法就是此处人文盛况的写照。
据操鹏介绍说,到桐城市访问或旅游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们,无不驻足于前,缅怀名臣硕儒,求索古晚文化之渊源。桐城文庙目前已被收入《旅游辞典》《中国风景名胜辞典》。中央电视台先后在《神州风采》、《中华文明之窗》等栏目中作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