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书漫笔译著篇(26):冈察洛夫的《悬崖》

(2010-11-09 13:41:38)
标签:

冈察洛夫

俄罗斯

悬崖

屠格涅夫

文化

分类: 藏书(译著)

  http://s9/bmiddle/4c6bb937t949842514fd8&690                 《悬崖》封面

http://s16/bmiddle/4c6bb937t949842e5b28f&690              《悬崖》作者冈察洛夫肖像
  《悬崖》冈察洛夫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那是一八五九年的温泉之行,他带着精神上的创伤,抱病耕耘他的长篇《悬崖》.在病中,他有感于岁月荏苒和人事沧桑,忧伤地感到自己"浪费了灵感",谴责自己简直像在昏睡中生活着,甚至想"坚决永远"地抛弃文学生涯

那次创伤缘于他与屠格涅夫的误解。那个时期,冈察洛夫与屠格涅夫常有往来,相互通信,倾谈创作的苦乐,他还常把自己呕心沥血地酝酿出来的思想和形象讲述给屠格涅夫听,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悦。冈察洛夫十分看重同屠格涅夫的友谊。对屠格涅夫的精湛的艺术鉴赏水平非常钦佩。当他正在等待《奥勃洛摩夫》全文出版后舆论界的评论之际。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1858)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并得到热烈的反响。冈察洛夫兴奋地阅读之后,却惊讶地发现它与自己的《悬崖》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使得敏感的冈察洛夫感到异常的痛心.于是,两位艺术家之间便产生了裂痕。之后,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问世,阴影重现冈察洛夫眼前。冈察洛夫非常诧异,原本是中,短篇小说家的屠格涅夫却突然转向长篇创作,而且居然能这么迅速地写出新作品,怀疑他是个虚伪的剽窃者。处于这种怀疑痛苦之中的冈察洛夫最后也没能谅解对方,直到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去世,他俩的友谊也始终不曾得到挽回与弥补。

    一八六年初,冈察洛夫回彼得堡立即向外贸部提出辞呈.退职之后,他很快地加工完成了《悬崖》的开头部分《祖母》等章,交给了《现代人》杂志六十年代初,代表进步阵营的《现代人》发生了分化.围绕着农奴制改革问题所掀起的一场大论战,暴露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进步阵营分裂了,屠格涅夫就在一八六一年退出了《现代人》.社会政治上的这些重大矛盾,不能不反映在冈察洛夫的作品中《现代人》的思想领导人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眼就看出了《祖母》中有把俄罗斯庄园地主理想化的倾向,因此,冈察洛夫的新作被退稿了

    《悬崖》终于在一八六八年问世了这部冈察洛夫几乎奉献了整个创作生涯的作品,从构思到成书,随着作家思想的矛盾发展,构思的变化也很大《悬崖》的创作,使作家呕尽了心血。《悬崖》没能给俄罗斯文学的新人画廊提供新的形象,但它却反映了四五十年代宗法社会式的生活道德基础的崩溃和农奴制的深刻危机,继续体现了与"奥勃洛摩夫精神"作斗争的主题;它不仅再现了停滞,也描写了觉醒,且具有史诗般的宽广性,在反农奴制的主题上继续前进。

    性格沉静内向的冈察洛夫,他的晚年生活是孤寂的,除了与亲友们的书信来往外很少与人交往.他与奥斯特洛夫斯基,斯塔索夫,鲁宾斯坦,托尔斯泰等友人的通信,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是俄国书信评论中的佳品.尽管艰苦的作家生涯常使他处在不安的思虑中而很少欢乐,但他从未丢下过他的笔,停止过他对俄罗斯生活道路的探索.一八九一年夏,在他离开人世前不久,尚口授作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守在作家岗位上.是年九月十五日,八十高龄的冈察洛夫病逝于彼得堡

《悬崖》的主人公是鲍里斯.巴甫洛维奇.赖斯基回到他那由祖母掌管的庄园马陵诺夫卡祖母出身世家门第,带着她侄媳妇的两个小孤女薇罗琪卡和玛芬卡住在这儿赖斯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长大他读了很多,并且具有音乐,绘画艺术秉赋

后来他弃职投身于彼得堡的上流社会,他结识了他的一个远房表妹——出身于曾经显赫过的古老家族的苏菲娅可是,苏菲娅始终怀念她已故的丈夫祖母的来信,使他下决心回故乡两个表妹已经出落得楚楚动人.她们的友爱温暖着他的心

  小表妹玛芬卡是个纯洁善良,天真无邪的姑娘赖斯基深深地爱着这个可爱的小表妹大表妹薇拉那娴雅姣美的神韵和脱俗的气质使赖斯基倾倒.她那孤独的,难以捉摸的性格,更刺激了他艺术家的想象,使他不自禁地流露出爱慕之情,紧随不舍地观察她的目光.可是,他发现,他越是要去探索她内心的奥秘,就越是受到薇拉的冷淡,越是感到薇拉的灵魂深不可测,甚至连赢得她的信任和友谊也毫无指望.他被薇拉身上那种发出冷光的美深深地刺痛了.于是,他装出一付淡漠的模样来掩饰自己

赖斯基更是心神恍惚,徘徊在树林里,见薇拉穿过悬崖的密林走来.他便迎上前去,执拗地要知道关于那蓝信的事,薇拉终于告诉了他,她爱上了另外一个人赖斯基受到了打击。有一天傍晚,.赖斯基要身临其境地领略一番雷雨袭来时的感受,回来路上马车里见到实业家杜新。又有开抢的马克薇拉最终与马克决裂了

祖母在年轻时是位有名的美人,由于爱情受到家庭的阻挠而独身不嫁.她把深埋在心底里四十五年的秘密在孙女儿面前揭开了薇拉获得了开始新生活的力量,背着沉重的十字架的薇拉,只是由于她所最宝贵的三个人——奶奶,赖斯基,杜新——给予她的友谊和爱,才使她心里觉得比较自由轻松一些

  赖斯基了解祖母,也更了解薇拉了.看到了负重心灵所展现的美.他要把自己经受和体会到的感情写下来,写成一本书,他决定到罗马去,那里有艺术是生活本身的享受他在自己小说的题头诗中这样写道:"扮演了垂死的斗士,胸上带着致命的创伤……现在是我用理智去摆脱一切傻事的时候了."在爱情上他是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人世间的无价珍宝——

他的亲人们的爱和友谊.他把马陵诺夫卡的产权分送给了两个表妹,收拾起书稿和画具,在心底里珍藏起这段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远行而去。.

  在巴黎和意大利,赖斯基急切地吸收美的印象.与此同时,祖母,薇位和玛芬卡到处伴随着他使他在空闲时感到充实.他只想把这里的大自然和艺术的永恒的美,把这些呈现出化石般古朴风貌的美搜集起来,带回去,带到自己血肉相连的马陵诺夫卡去

在创作《悬崖》的后期,一八六,冈察洛夫在一封从疗养地玛丽叶巴登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长篇的完整的形式展现在眼前,它的血和肉都是斯拉夫的."为此,作家可谓呕尽心血,"搜集生命的余力",去正确理解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并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塑造了植根于俄罗斯生活中的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在结构上起贯穿情节作用的中心人物,薇拉爱情悲剧的见证人,事件的参与者赖斯基,就是一个四五十年代俄国地主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按作者的解释,如果说在上一部长篇中塑造了一个农奴制改革前的"沉睡"时期的典型奥勃洛摩夫,那么在这部新的小说中,赖斯基就是一个农奴制改革后"觉醒"时期里的"奥勃洛摩夫"

赖斯基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自传性因素,在他身上的某些艺术家气质和对于俄罗斯祖国的深情卷恋之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看到作者的身影.冈察洛夫知道他的具有反农奴制思想的主人公赖斯基,带着自身的阶级烙印,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先进的战士的,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多余人"而已.冈察洛夫敏锐地感觉到俄国需要的是另一种人物,一种与沉湎于纯艺术和美的幻想中的浪漫主义者截然不同的革命的"新人".冈察洛夫则在《悬崖》中描写了"新人"马克,然而,毫无信念的,对一切都任性的马克是无法让人赞许的.冈察洛夫错误地把无信念,无理想的虚无主义特征加在他笔下的"新人"身上,反映了作家对平民革命家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准则的曲解

我收藏之《悬崖》,李林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12月初版,平明出版社1954年9月再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