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与亚君先生聊天,多次谈到了“势”,此为我一年来苦思者也。东汉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望文生意,势者执力也,今人也常喜欢势力。或此字词,真起源乎书法乎。
其势者,遵"道"而已矣。道者,自然也。故道法自然为最高界。书法之全局,当有其道,必遵守其序,方能应行则行,应止则止,得乎笔,逍遥于翰墨中。
中国书法最体现势。不得势,难入其奥。然古人之义浩繁,名实又多不统一,然则,何谓势。
形为势之表,势者形之里。二者互为表里也。学书当然要从表入,摹其形。不得其表,何入其堂哉。
然则,终当鞭辟其里,方知真经。如何得势,惟知深入深入。
势者,力之运用也。力为势之本,势为力之式。欲知其势,须知其运力。书法者,阴阳思维之体现。一味阳者,一气阴者,不得笔也。书法用毛笔,即是以阴生阳,以柔克刚。不知此者,安能行其道。
如何得势,技术上可有三个层次。一是线的势,得势者环环相生,笔断意在,层次分明。二是字势,每字都有其势。得势者,主宾清晰,自然生气。三是布局。得势者,如夏云秋雨,如海潮江声,气完神足者矣。
所谓势者,大处断想,必细处着力。由点划、而字、而行、而段,而篇,遵势而行,阴阳相生,虚实相递。宋朝黄庭坚赞赏五代杨凝式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兰亭序》学者众多,但得山阴势者几人。后来学王者,多有偏颇,颜得其力,苏得其气,米得其笔,赵得其形、董略知其势。
松雪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所谓笔,势而已。"锥划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都是势之思考也。学王书之意,乃为势之根本。不学王,何知势。
此余之胡说也,客姑妄听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