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和”之境界
(2009-08-28 18:19:28)
标签:
食养政治伦理中国饮食文化杂谈 |
分类: 健康港湾 |
饮食所追求的基本要素是“色,香,味,形,养”,而其中食物之色香味形养需有所搭配而来,袁枚说:“凡一物烹成,必须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以获得美感的享受,“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也是这个道理。
食养文化可说是味的调和艺术。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调和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鲜美,五味调和百味鲜。五味调和的原理,扩展到食养的各个方面,就是一种整体性的统调。即菜肴的软硬、甜咸、厚薄、大小、生熟、冷热、荤素等对立因素的恰当统一。色、香、味、形、器的相成相济、适到火候、恰当的水量等,以取得整体调和统一,而又极富于微妙变化的审美效果。这种整体调和,实质上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调味到整体统调,说明人们有了对饮食文化中烹饪美的整体性追求。这种以“和”为美的观念,是饮食烹饪作为一门艺术而产生的动因。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就是在总结了饮食烹饪中的“味之和”及音乐的“乐之和”、政治伦理上的“中庸之和”等思想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味之“和”是美学之“和”的重要实践依据。
而更重要的是其中之养,常有饮食偏嗜而致病者,如口味重偏食盐而致高血压,偏食牛奶而致疏松,比比皆是。所以内经中提出了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平衡体系。
饮食中的“和”,还表现在和合敦睦相互情感、整合社会人际关系。“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饮食除了要通过调味把菜食加工得精美好吃外,还要注意饮食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注意到人的生理、心理及饮食者之间的融洽,概括起来即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不仅指随季节变化而饮食有所侧重,如炎热酷暑之时就不宜吃肥鱼大肉,同时还要注意,比如喜庆之日,或年节之时,便有同平常截然不同的饮食方式和内容。地利除指注意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外,还讲求环境优雅,亦即要有适当的饮宴场所,如许多大饭馆,房舍宽大,书画琳琅,置生其间,高雅情调骤生。不仅房舍,周围大自然环境也要优雅宜人,晋代兰亭雅叙所以传诵千古,原因之一便是环境幽雅。尤其是各种节日,或婚丧、生子、作寿、洗尘,都要大宴亲朋,这时便无形中起到了敦睦个人情感、整合人际关系、凝聚社会群体的作用。这样,日常饮食行为便一变而为加强政治教化、强化伦理规范的一种凝聚剂,使饮食打上了政治伦理的烙印,这也许是饮食之“和”的核心。这时,“和”的境界就由单纯的调味进到了主体与客体的互相配合,从而使人由单纯物质丰裕而产生的感官的欢愉,进到了精神与物质统一后心灵的狂喜,使人伦和谐(即人和)代替自然和谐而成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使人自觉地认同于宗法等级制度,这就将每个人在伦理上纳入了贵贱有等、上下有序、亲疏有别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体现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正统观念。所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和”,源于最初的调味,经过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和谐,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的审美观照境界。这种境界既注意了以素朴无为的人性去契合天道,又重视了人为规范之和,这就一方面使中国饮食执着于现世人生,因而花样百出、异彩纷呈,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具象的形式和功用,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表现出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所以中国哲学观念体现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观念中,就表现为“味”与“和”,其中尤以“和”为核心。这种倾向,正应验了“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观念,成为中国食养文化最重要的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