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养“和”之境界

(2009-08-28 18:19:28)
标签:

食养

政治伦理

中国饮食文化

杂谈

分类: 健康港湾

 

 

 

    食养之道的境界是“和”。而其中的内涵非常丰富:物物之和,人物之和,人人之和。

饮食所追求的基本要素是“色,香,味,形,养”,而其中食物之色香味形养需有所搭配而来,袁枚说:“凡一物烹成,必须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以获得美感的享受,“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也是这个道理。

    就主体而言,达到味之和谐感,必须符合生理要求,应适度而有节制。过度的欲求,会使美味也觉无味,影响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恰如其分的“和”,则使快感上升为品尝美感。“和”乃是味之美感的标志,它提升了人的低级主观感受。就客体而言,真正的美感对象的构成离不开“和”的要素。“声——无听,物——无文,味——无果”,即声音若只有一种,就不会有动听的音乐;事物的式样颜色如果只有一种,就不会有美丽的文采;而食物的味道若只有一种,那就不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所以,要“和五味以调口”,把酸、甜、苦、辣、咸等各种不同味道配合起来,才能适口。味觉之美只能存在于味道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

食养文化可说是味的调和艺术。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调和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鲜美,五味调和百味鲜。五味调和的原理,扩展到食养的各个方面,就是一种整体性的统调。即菜肴的软硬、甜咸、厚薄、大小、生熟、冷热、荤素等对立因素的恰当统一。色、香、味、形、器的相成相济、适到火候、恰当的水量等,以取得整体调和统一,而又极富于微妙变化的审美效果。这种整体调和,实质上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调味到整体统调,说明人们有了对饮食文化中烹饪美的整体性追求。这种以“和”为美的观念,是饮食烹饪作为一门艺术而产生的动因。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就是在总结了饮食烹饪中的“味之和”及音乐的“乐之和”、政治伦理上的“中庸之和”等思想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味之“和”是美学之“和”的重要实践依据。

而更重要的是其中之养,常有饮食偏嗜而致病者,如口味重偏食盐而致高血压,偏食牛奶而致疏松,比比皆是。所以内经中提出了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平衡体系。

    “人以天地之气生”,作为万生之灵的人,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四时之变为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之身体也是随之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病从口入”,“病从口入”的理解,其中有更深刻的内涵,不仅是指因饮食之不洁而导致身体发生问题。人之体质有寒热温凉之别,而食物之性也有寒热温凉之异,故饮食之偏性可以纠正人体之偏性,达到食养之目的。

     饮食更是人人之和,厨师作为美食的创造者,其对食养的理解,直接关系着美食的创造,袁枚的《厨者王小余传》把历史上最著名的其中一位厨师的厨艺、厨德描述得入木三分。王小余事厨,选料“必亲市物”,观察火候“雀立不转,目釜中堂”,调味“未尝见染指之 试”,主客品享他制作的菜肴,达到了“欲吞其器”的地步。王小余的事厨心得,有几段精采的表白:“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这把用水用火这两个烹饪的关键问题抓住了。“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胝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隘之”——这把筵席组合菜肴的原则及饮食心理要求也说清楚了。“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三楹无益也”——这又把厨师的基本功调和五味说透了。“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这把厨师的职业道德、热爱烹饪的情操表达出来了。而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中也透露的对厨德之推崇。

    做出了好的饮食,如果没有对饮食的享受者,也是一种可悲之事。如果食者饕餮大餐,满口只会嚼鱼虾,撕肉排,也就失去了食养之内涵,失去和之本意。

饮食中的“和”,还表现在和合敦睦相互情感、整合社会人际关系。“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饮食除了要通过调味把菜食加工得精美好吃外,还要注意饮食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注意到人的生理、心理及饮食者之间的融洽,概括起来即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不仅指随季节变化而饮食有所侧重,如炎热酷暑之时就不宜吃肥鱼大肉,同时还要注意,比如喜庆之日,或年节之时,便有同平常截然不同的饮食方式和内容。地利除指注意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外,还讲求环境优雅,亦即要有适当的饮宴场所,如许多大饭馆,房舍宽大,书画琳琅,置生其间,高雅情调骤生。不仅房舍,周围大自然环境也要优雅宜人,晋代兰亭雅叙所以传诵千古,原因之一便是环境幽雅。尤其是各种节日,或婚丧、生子、作寿、洗尘,都要大宴亲朋,这时便无形中起到了敦睦个人情感、整合人际关系、凝聚社会群体的作用。这样,日常饮食行为便一变而为加强政治教化、强化伦理规范的一种凝聚剂,使饮食打上了政治伦理的烙印,这也许是饮食之“和”的核心。这时,“和”的境界就由单纯的调味进到了主体与客体的互相配合,从而使人由单纯物质丰裕而产生的感官的欢愉,进到了精神与物质统一后心灵的狂喜,使人伦和谐(即人和)代替自然和谐而成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使人自觉地认同于宗法等级制度,这就将每个人在伦理上纳入了贵贱有等、上下有序、亲疏有别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体现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正统观念。所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和”,源于最初的调味,经过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和谐,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的审美观照境界。这种境界既注意了以素朴无为的人性去契合天道,又重视了人为规范之和,这就一方面使中国饮食执着于现世人生,因而花样百出、异彩纷呈,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具象的形式和功用,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表现出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所以中国哲学观念体现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观念中,就表现为“味”与“和”,其中尤以“和”为核心。这种倾向,正应验了“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观念,成为中国食养文化最重要的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

    关于食养之和,也体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鲜撬猴头,将活生生的猴子脑盖掀开吃其猴脑;浇驴肉,活驴撕去后腿一块皮,然后开水浇后切下来食用;还有烤鸭掌等等,这些变态的饮食享受,不仅不会食到其营养,更丧失了作为人的道德本性,失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态。佛家说“饮和食德”,食养之道,就是一种道德和人格的历练。

    所以和是一种食养所追求的物我交融的美好境界,和谐健康的饮食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