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初春札记之正月十六点灯花
(2009-02-25 10:31:51)
标签:
民俗杂谈 |
分类: 往昔岁月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日常习惯等不一样,民风民俗就有差别,这也说明广大民间的习俗是多种多样、非常丰富的。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北省平山县风俗就很多,而我的老家马峪村在正月十六有一种“点灯花”的习俗就非常独特。
我小时候每年和大人一起做灯花、点灯花,觉得这就是在玩,很有意思。后来长大了,每次过完年到不了正月十六就离开家乡了,如今年过三十,不能和大人点灯花已大概有二十年了吧!我至今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活动,常和家人说起。今年过年后,我因事于初二就又走了,事情办完后,我于正月十二又回到家乡,一是和爹娘在老家过个十五,再就是正月十六和爹娘点灯花,重温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灯花的制作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多年不接触这种活动,我笨拙的几乎是不会做了。我专门去请教叔伯家孙大娘、邻居家刘大娘,孙大娘当时就拿出纸张、剪刀制作演示,邻居家刘大娘还这么着那么着地手把手教我。最后我又学会了制作灯花,虽然没大娘们做得好看,但是我觉得天上的爷爷儿们(老家的人称统称神仙为“爷爷儿”)也还能接受吧,嘿嘿。
正月十二我和俺娘在炕头上做了一大簸箩大大小小的灯花,好看极了!呵呵,到了十六就可以点了,真好!
灯花具体什么时间点、在哪儿点、怎么点都是有说道的。点灯花的时间是在正月十六的傍晚,阳婆落山的时候,在点之前,先要把灯花放在米拉子(农村用于筛米、筛面的工具)里,用煤油或是食用油搅拌,这样利于充分燃烧。一般是一人一手端着米拉子,一手拿竹筷(也可以用高粱杆的顶端当筷子),一人秉烛,配合进行。在哪儿点呢?一般是先从正房屋子里炕头的两边点起,先东头后西头,然后就是桌椅旁边,接着是屋子中间的地上,房内点完后,出门,两边的门墩上都要点;厢房里的地面上、盛放粮食的瓮旁边、锅头台子上、灶王爷神位前,这些地方都是要点的,家里点完后,就到外边点,先是大门两边,接着是猪槽子边、茅圊(老家农村称厕所为“茅圊”)里、牛驴圈里、鸡窝门口,然后是井台儿上,最后,如果灯花还有剩余,就在自家院子里画一个圆圈,圈子里再划一个“十”字,把把灯花倒在里边连同筷子一起烧掉,并磕头三个。至此,点灯花就结束了,总之,就是家里家外人畜经常活动的地方尽量都要点到。也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灯花都放在院子里的圆圈里点燃,恭敬地对爷爷儿叨念清不再各处点的理由,并磕三个头。
村里每年都要点灯花,人们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点灯花,正月十六就好像过的不完整,不能断的。这种活动要说内涵其实朴素而简单,叔伯家孙大娘、邻居家刘大娘都说,就是希望上天保佑一家子一年里平平安安,没病没灾哩。村里人也都是这个说法。
正月十七,我就离开了老家,也不知道哪年还能在老家过正月十六,点灯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