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很诱人,但不可以作为谋生的职业,这正是文学的陷阱所在,许多年轻人弄不明白这一点,一生注定要走弯路。自古有“文不养家”一说。在所有艺术中,唯有文学不能给人衣食温饱,更不能养家糊口。作家也是最无实用价值的称号。然而,文学又是所有艺术的心脏和灵魂,作家也是所有称号中最耀眼的,因为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民族精神、意志、魂魄的雕塑者。所以,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文学放在所有艺术的首位。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有转化为职业的属性,只有文学不能算一种技艺,它没有相对固定的套路模式,像书画、音乐、舞蹈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展示出来。它是一些量大,又很模糊,无色无形、变化无常的信息积累,平时全装在大脑里,不显山露水。唯一的实体是那么几千个汉字,需要用记忆和灵感,调动大脑的储备,在这些脱兔游鱼似的汉字中捡选组合,把自己的智慧、思想和才情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的弹性很大,得体、准确并艺术地表达既是基本要求也是追求的理想,没有标准衡量,永远处于变化无穷,妙不可言,永无止境的状态。只能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文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大学的文学院也不能直接培养出来作家。作家是由有形和无形的作品堆积起来的,像大海里的冰山,能写出来的只是水面之上的部分,更多部分沉在水下。而这些写出来的作品不一定都能兑换成名利,它必须通过发表和出版的平台,否则,再好的作品都是一堆废纸。书画家没成名前也是一样,但他们的作品可以直接交给市场检验,也可以原地转身,没准就会有能够施展的地方。当然,作家也可以写广告文学挣钱,但那是游击战,靠运气,不持久,说到底不是职业。重要的是那不是作家的作为,长此以往,没人认你是作家,而只是写手。写手和歌手不同,后者照样出大名赚大钱,风光无限,前者则会面目全非,被人鄙视。
鲁迅就希望儿子别成为什么空头理论家,而去做与生存有密切联系的事情。应该说,对“文学不是谋生的职业,作家不是养家的技艺。”这个说法没有太大争议。所以不必特别放大“文学梦”,那样反倒会误人子弟,完全不必担心文学后继无人,因为人生由物质和精神两大块构成,真正有天赋,有爱好的人,就会在打理好物质生活的同时去自觉追求精神生活,进而追问生命终极意义。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活动自然会用文字记录下来,输送给社会,这就有了文学创作,如此持续发展,作家的理想就在不经意中梦想成真了。
如何来归纳这个话题呢?余秋雨在《文学与宗教》里的一段话应该是恰当的,他说:“其实,文学是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业。各种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有很好的文学素质,而少数人不幸把文学当作了职业,是很可怜的,时间一长也很可能是虚假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靠着每天挤压灵感来谋生。作为素质的文学就不一样了。一个有文学素质的人,首先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并由此产生敏感,激发幻想,锻铸意境,最后才是文字表达。正是这一层层的心理机制和精神能力,构成文学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