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胜阳:答案,今天小学教育的全部

(2012-10-31 12:56:59)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作文教育

朱胜阳:答案,今天小学教育的全部

 

朱胜阳:答案,今天小学教育的全部


 

前几天给学生讲《同步练习(语文四年级上)》时,单元自测2中有一个练习题,让学生照样子,扩写句子,如把“那些叶子很绿”改成“那些叶子绿得就像刚抺上了一层油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把“湖面很平静”都改成“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其它答案基本上没有。我下去检查了一圈,只有一个学生改成了“湖面平静得像蓝蓝的天空一样”。那“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错吗?没错,无论作业还是考试,老师都会打一个又红又大的勾。但问题是,现在有这么多的学生都是这样相同的一个答案,这难道不可怕吗?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啊?这个完全正确的答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因为我从这个答案背后,看到了一群没有创意、新意和诗意的学生,他们似乎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只是条件反射般地写上这个正确答案,然后便万事大吉。学生们已经不在乎这个答案是否有创意,不在乎这个答案是否有诗意,只在乎最终的那个勾,除此之外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而学校考试越频繁,教师教学时会越看重答案,学生学习时会越在乎答案,同时也会越漠视答案之外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等等。从教这么多年,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今年教师节钱理群教授“告别教育”,感叹“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的确,今天的教育不为别的,只为答案,只为考试。这是一个“雪化了”只有“水”,而没有“春天”的教育时代。可以想象,学生经过六年、九年或十二年这样的教育,走出学校之后,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一年前,因为接手的一个班级基础实在太差,所以我并没有把学生语文《同步练习》后面的答案撕掉,希望学生在做不出习题时可以参考一下后面的答案,或者在做完习题后,对照一下后面的答案。想想很美好,但在实际做作业时,许多学生想都没想,直接抄答案。没过多久,我就认识到这样不行,因为这些参考答案不经意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语文能力怎么发展?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答案的可怕,从此对待答案的态度越来越慎重。尽管如此,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不免要让学生记下一些所谓的正确答案。但身边的教师呢?他们许多还没有意识到答案的危害,或者是意识到了但迫于无奈,依然看重答案,依赖答案,把答案当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放眼望去,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人手都有几册或语文、或数学、或英语的《小学教材全解》。我向同事借了一本四年级语文上的《小学教材全解》来看,翻了一下,发现这《小学教材全解》果然是“全解”,每一篇课文都包括“学习目标全解”、“课前预习全解”、“课文内容全解”、“篇章整体全解”、“综合知识全解”和“课后习题全解”。整本全解,除了答案,还是答案。以其中《巨人的花园》一课的“课后习题全解”为例,课后习题第二题说:我们来交流一下,从这篇童话中懂得了什么? “全解”中的参考答案是: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我懂得了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不能做自私的人,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我想,学生看了之后还会产生其它的想法吗?难道不可以说这个童话想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的道理?难道学生不可以说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因为孩子的欢声笑语能让人的内心感到温暖,感到快乐……但有了这个“全解”,学生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了,而且在做作业或上课时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有问题,找全解”。这样的情况我经常在课堂上碰到。每当听那些学生很有条理、很规范地说出交流的问题的正确答案时,我一点都没有感到快乐,因为从这个回答中,我看不到学生自己的思考,看到的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回答问题时,把书上的答案搬给老师;作业考试时,把书上的答案搬到作业本考试卷上。这有意义吗?虽然我不是很清楚老师是怎么指导学生使用这本书,但我知道这本《小学教材全解》学生若再用下去,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爱思考,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想法。自己读三四年级时,曾经自作聪明,向当老师的邻居阿姨借过语文教参,没想到却被阿姨骂了一顿,现在还记忆犹新。我想阿姨不借给我的原因,就是不想让我变成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可是今天呢?类似教参的书学生都已经人手一本了……让人无语,难道这就是教育的进步?

  其实科学也好,语文也罢,甚至是数学英语,原本都是非常有趣、好玩的。我曾经为了向学生推荐《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一书,选其中的一些科学游戏给学生看,学生兴趣盎然,眼睛发亮,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如我给学生玩“盔甲水袋”这个游戏时,问学生,当我把铅笔插入这只盛着水的塑料袋时,水会漏出来吗?好多学生都说肯定会。结果当我把铅笔插入水袋之后,水却并没有漏出来,疑问马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是怎么回事啊?我想,科学就是要让学生产生这些疑问、这些为什么,然后自己去探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如此,科学教育便成功了。语文就更有趣了,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如“五”,它的甲骨文是“×”,可能是远古巫术符号,表示有所禁止。这个符号现在仍在用,如我们批改作业时,又如道路禁通行等。它是被借去当数目字的,所以另造了一个 “毋”字来代替。再比如“进”字,繁体为“進”,这个字为什么会跟“隹”有关,原来鱼能退游,兽能退走,而鸟不能退飞,只能前进,所以造“进”字要请鸟帮忙……我自己看过《流沙河认字》后,就这样给学生讲汉字,学生非常喜欢。除了汉字,学语文还能与长袜子皮皮、小尼古拉、小豆豆等等那么多有趣、好玩的人交朋友,能走进西顿的动物世界、走进安徒生格林的童话世界、走进凡尔纳的科幻世界……读书上学还有比这更好玩的事情吗?此外通过语文学习,还能让学生欣赏到那么多的唐诗宋词,通过诗词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文学的魅力。正如歌中所唱: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当然数学也是如此,我从给女儿讲的数学绘本故事和给她玩的《不怕数学》《我的第一本数学启蒙书》中看到了,数学真的很有趣。像数学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就用非常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方式讲了人类数数的历史,女儿一点都不讨厌,相反还非常感兴趣。英语我不懂,但我相信英语一定也非常好玩。可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呢?一切为了答案。

  这不是教育。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答案,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但今天这样的教育培养不出完整的人,只能培养出一架架应付考试的机器。教育已经病得太久了,我们已经在追求正确答案、追求红勾勾的路上迷失了,它何时才能恢复正常?我不知道。我还不知道身边有多少老师已经开始反思今天的教育,趁自己还年轻,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早一点享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还不知道身边有多少校长已经打算对这样的教育进行改革,在自己的职权之内多为学生做点什么,而不是继续压榨学生,继续靠学生的升学率来为自己的前程铺路。我还不知道在我们农村,有多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这教育的真面目了?如果他们现在知道了,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担心吗?他们还会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吗?还是督促学校老师改变现在的这种教学方式吗?我不知道,我都不知道,我真希望这些问题也能有个确切的答案。但就是在这个什么都能上网搜索到答案的时代,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答案。如果真的想要答案,除了靠我们自己,还能靠谁呢?

  女儿明年就要读一年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