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独幕芭蕾舞剧《普尔钦奈拉》


标签:
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普尔钦奈拉3a芭蕾舞剧文化 |
分类: 西洋古典音乐 |
斯特拉文斯基独幕芭蕾舞剧《普尔钦奈拉》[次女高音:贝尔甘扎,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斯特拉文斯基《普尔钦奈拉》
次女高音:贝尔甘扎
男高音:里兰·戴维斯
男低音:约翰·谢林-夸克
演奏:伦敦交响乐团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斯特拉文斯基的《普尔钦奈拉》是以佩尔戈莱茜、加渃、切莱瑞、帕里索特等人的音乐为基础,为小乐队而创作的独幕芭蕾舞剧(1947年修订版),于1920年5月15日在巴黎剧院首演。
通过这部芭蕾舞剧,这位俄罗斯作曲家试图再现18世纪繁荣喧闹的场景,用佩尔戈莱茜、加渃、切莱瑞和帕里索特的作品来阐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全新感受。《普尔钦奈拉》中的音乐因此也有以上这些音乐大师的作品片段的影子。斯特拉文斯基熟练地加以变化组合,运用到贾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中。普尔钦奈拉这个角色取之于意大利即兴喜剧,刻画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既大胆又狡黠的典型男仆形象。整部芭蕾舞的剧情充斥了连续不断的诡计和变换的伪装。结局是在普尔钦奈拉的安排下每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包括普尔钦奈拉自己和心上人品品奈拉。
必须指出的是,这部芭蕾舞剧包含了一些从歌剧中汲取的歌曲和咏叹调,这给人一种非常新奇的感觉——通常在芭蕾舞剧中是很少听到人声的。据作曲家本人所言:“《普尔钦奈拉》是我对过去的一次发现之旅,这种顿悟催生了我以后的几部作品。”写于1920年的这部芭蕾音乐为斯特拉文斯基打开了作曲生涯崭新的一页,而将其他一些大作如《火鸟》、《春之祭》抛在过去的大河里。
《普尔钦奈拉》叙述普钦奈拉太有女人缘,镇上其余男士要「扁」他,他与友人交换身份,友人被「扁」装死,他化装成术士将之救活,并且一一分配因缘,将最美的女人留给自己。斯特拉文斯基将裴高雷西的素材,重新谱曲,旋律优美,为史氏「新古典」时期的开端。
斯特拉文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全名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男,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1971年4月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
斯特拉文斯基作品众多,风格多变。
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如管弦乐《烟火》(1908)、芭蕾舞剧《火鸟》(1910)、《披德鲁什卡》(1911)等具有印象派和表现主义风格。
中期作品如清唱剧《俄狄浦斯王》(1927)、合唱《诗篇交响曲》(1930)等具有新古典主义倾向,采用古老的形式与风格,提倡抽象化的“绝对音乐”。
后期作品如《乌木协奏曲》(1945)、歌剧《浪子的历程》(1951)等则混合使用各种现代派手法如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及点描音乐等。哑剧《士兵的故事》(1918)包含舞蹈、表演、朗诵和一系列由7件乐器演奏的段落,却没有歌唱角色,由此可看出其创作风格的不羁。
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生涯就象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纷乱多变的西方音乐艺术世界的一个缩影。早期创作俄罗斯芭蕾舞剧音乐的成功使他步入欧洲音乐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避居瑞士,战后又流亡法国。然而刚刚成为法国公民不久,他又开始了永久的美国之行。与颠沛的生活经历一样,斯特拉文斯基的艺术道路也是曲折的。他创作活动有三个不同风格的时期,艺术美学观点截然不同,他不时地否定着自己的过去,令人意外地向着相反的方向探索。
他的音乐影响着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一些主要潮流,而在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世界中,斯特拉文斯基又以其特有的美学观点和音乐语言风格而独树一帜、自成一体。
01 - Pulcinella序曲 - 中庸的快板2
'O
02 Serenta
03 Scherzino,快板ua5?
04 - Pulcinella顺
05 I.快板'
06小行板
07快板
08快板
09快板
10快板Pulcinella(短)44ed79ly0)
11 Pulcinella拉哥(三星) - 快板 -
急板(Duetto)
12 Pulcinella快板 - 简短
13塔兰泰拉
14小行板|
15快板氮气
17体内吻
18次小步舞曲
19快板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