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曲家韦伯---《魔弹射手》


标签:
马克斯歌剧魔弹射手序曲韦伯德国 |
分类: 西洋古典音乐 |
作曲: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剧本:约翰·菲德利希·金德
根据德国文学家约翰·奥古斯特·阿贝尔编着的《德国鬼故事集》改编
首演:1821年06月21日,柏林皇家歌剧院
剧本:约翰·菲德利希·金德
根据德国文学家约翰·奥古斯特·阿贝尔编着的《德国鬼故事集》改编
首演:1821年06月21日,柏林皇家歌剧院
C.M.von韦伯创作的3幕歌剧。又译《自由射手》。1821年在柏林首演,剧本由F.金德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编写。剧情是护林人马克斯与林务官之女阿加特相爱,但他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才能升任林务官并和阿加特成婚。已将自己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护林员卡斯帕尔为了换取自己免受惩罚,企图使马克斯成为他的替身。马克斯在第一天的比赛中不幸败北,他受卡斯帕尔的引诱,不惜去狼谷向魔鬼索取魔弹。魔鬼为他铸弹7发,第7发所中的牺牲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马克斯在赛场六发六中,公爵指着飞过的一只白鸽要他射击,阿加特乞求他不要开枪,说白鸽是她的化身,但子弹已射出,阿加特应声倒下,然而,子弹调转了方向,射向卡斯帕尔。最终,马克斯和阿加特结为伴侣。这部歌剧不仅在题材内容上,而且在音乐风格上具有浪漫主义特色,韦伯将奇幻的境界与现实的人物结合在一起,通过色彩性的和声、配器和主导动机的运用,使整个音乐具有一种充满奇幻气氛的浪漫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处理和传统歌唱剧的改造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意大利与法国歌剧盛行的时代,德国作曲家韦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次将德语与歌剧完美的结合展现给世人,他开辟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道路,也影响了之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
《魔弹射手》是浪漫派歌剧的典范,韦伯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综合性质的歌剧,他对当时通常的管弦乐配置作了部分动来配合歌剧的需要,在文字与舞台造型方面也精心打磨。韦伯在这部歌剧中运用的音乐独具特色,用圆号代表猎人,单簧管则代表黑猎人,而给予森林、狼谷的音乐充分体现了民族色彩。歌剧取材于德国文学家约翰·奥古斯特·阿贝尔编著的《德国鬼故事集》,脚本作者是约翰·菲德利希·金德,剧中黑猎人卡斯帕这一角色,是浪漫主义时期所推崇的黑色英雄的典型。
歌剧的序曲十分有名,常常在音乐会上作为单独曲目演奏,其以奏鸣曲形式开始,精炼的提示出全剧的几大主题,管弦乐的运用自如,圆号的出场尤为精彩。第一幕中,射箭比赛失败的马克斯所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无法忍受失败的痛苦",由带有波希米亚风格的圆舞曲引出,轻快的节拍一转而失,将马克斯的低调放大,开始是结构松散的宣叙调来讲述自己的失败,接着是抒情的咏叹调带出往日欢乐的回忆,表达自己心中的绝望,当中宣叙调与咏叹调反复交替,旋律速度变化,最后单簧管奏出卡斯帕的主题将全曲推向一个高潮,这样一来就暗示出马克斯内心矛盾的产生,为后来他向恶的力量屈服作了铺垫。另外,这一幕中的三重唱及合唱也很有特色,马克斯唱出了沮丧的心情,护林官库诺安慰他,而卡斯帕则心怀阴谋,三种个性由三种曲调表现,相互交织伴着合唱将矛盾冲突推至舞台前。全剧中阿加特有几首十分优美的咏叹调,如第二幕的祈祷歌"微风轻吹,将我的祷告带上天"和第三幕的"即使云层密布,阳光依旧灿烂",阿加特这个角色代表着人性中的善一面,属于她的音乐在序曲中及结尾都有出现,表示善终胜恶。第三幕第六景的带有民歌风格的"猎人大合唱",极为雄壮,可以听到熟悉的圆号声勾勒出一片山上森林的自然景色。除此之外,次要角色安琴也有不错的唱段,如第三幕中的"新娘的脸上不需要眼泪"等,其音乐色彩轻松活泼。
曲目:
Disc: 1
1. Ouvertüre
2. Introduktion
3. Was git's hier
4. Terzett mit Chor
5. Ein braver Mann
6. Walzer
7. Rezitativ und Arie
8. Kamerad
9. Lied
10. Bruderherz
11. Arie
12. Duett
13. So! Da oben mag ich den Herrn Urältervater
14. Aritte
15. Und der Bursch nicht minder schön!
16. Szene und Arie
17. Meine Agathe!
18. Terzett
后一篇:南非眼泪,拉丁美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