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有感

(2007-05-13 22:06:07)
分类: 咏叹调
 

世界驰名的威廉"福克纳一向以长篇小说震撼世人。他的《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已成为20世纪无可争议的杰作。意识流的手法娴熟运用,确立了他作品意象迭变、繁复多元的风格。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则让我们看到他的另一面:精确、凝练,清晰直接而又不失神秘,以及南方式的略带忧伤的品质。

“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小说的第一句话便把我引入一种追忆的情调中。转了一圈,在最后一节又回到她的死亡,首尾相接,天衣无缝。在五个小节中,时序来回颠倒,故事悬念迭出,福克纳正是通过这种非传统的叙述手法来迫使读者注意故事的有关时间的主题。他没有用意识流的手法向我们展示爱米丽的内心活动,只是通过一系列不按时序排列的事件来表现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女人的悲剧。

爱米丽小姐年轻时应当也是个美丽的少女,她“身段苗条,身着白衣,昂着头立在父亲身后”,剪了头发后就像个“天使”,甚至直到三十出头,她也“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但爱米丽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她的家族生来便有着高傲和疯癫的血液,她的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死后却只有一座破房子留给她,她一无所有,但头抬得高高的,仿佛比任何时候都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

在小说中,爱米丽几乎与世隔绝了一辈子。她唯一一次恋爱对象是来自北方的铺设道路的工头:荷默"伯隆。这个人健康开朗、年轻活泼,引起了小镇上所有人的喜爱。他与爱米丽完全是两种世界的人:他代表着四处游走、见多识广、及时行乐和缺乏责任的北方新兴文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爱米丽则固守家园、秉持高贵、鄙视新生事物,挣扎在南方旧时代没落的瞬间。伯隆玩弄爱米丽,最后想要抛弃她, 当人人以为,她要自杀的时候,她却结婚了。每个人似乎都为她感到高兴,但是那个男人再也没有从那幢房子里出来过。等再见到爱米丽的时候,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变成胡椒盐似的铁灰色。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

这是一段经典的对白,或许你可以从中窥见她的影子:

   她的声调冷酷无情。“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纳。沙多里斯上校早就向我交代过了。或许你们有谁可以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就可以把事情弄清楚。”

  “我们已经查过档案,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政府当局。难道你没有收到过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不错,我收到过一份通知,”爱米丽小姐说道,“也许他自封为司法长官……可是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

  “可是纳税册上并没有如此说明,你明白吧。我们应根据……”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

  “可是,爱米丽小姐——”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将近十年了)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纳。托比!”黑人应声而来。“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

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这是爱米丽的风格,她一生的任何时候都庄严、冷酷、高傲、不容侵犯,哪怕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她仍“站在门口,衣着和平时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说出一句话,就不容质疑与狡辩。她就那么瞪着你,不动眼珠,庄严得近乎霸道。她成了男人们心目中的一座纪念碑,他们爱慕她,甚至敬慕她。在她的葬礼上,这些已经混淆了时间的老头子,执著地相信,他们和她生活在一个时代,他们和她曾跳过舞,甚至向她求过爱。

但显然没有,爱米丽将自己封闭在她阴森古老的房子里,偶尔在二楼露出半截身体,像一樽雕像。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

直到她逝世之后,人们才按捺着直到第二天才进入她的四十年没有其他人进过的房子。那里阴腐,像个墓室,她标志性的铁灰色的头发也因此黄得发霉。人们才知道,她当年买砒霜,不是自杀,而是杀死了那个负心人。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 床黏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子里——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爱米丽用她霸道的方式留住了他,相伴了一辈子。

爱米丽不容于世,世人也不容于她,她没有亲人,小镇上的人对她有好奇、嘲讽、鄙视但无同情。我始终相信,在她冰冷的面孔背后,也一定有一颗需要温暖的心等待被融化,然而,她只能用这样极端的方式留住它。福克纳描述了一个旧时代的没落,但与此同时对新时代、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提出了有力的批判;对女性的同情,他的超前意识使他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尖锐地批判社会及旧思想旧习俗度妇女的禁锢与压制。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得精致、完美;有如大理石上雕刻的图腾,含有值得永久纪念的神圣意味。有意思的是,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这谜一样的篇名似乎暗藏着福克纳的深意。默诵这一句式,宛如瞥见了福克纳在深秋的落叶时节,手持鲜花、摘下礼帽正站在爱米丽的墓碑前凭吊。我猜想,福克纳写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篇名,并非要增加小说的戏剧性,而是出于内心不由自主的需求,它道出了福克纳对爱米丽人物的迷恋与惋惜等复杂情愫,反映了他内心深层对业已湮灭的某些“东西”的追怀。

他给了我们一个美丽活泼的名字,却写了一个阴森压抑的悲剧故事。玫瑰到底暗含了什么?是爱米丽内心的渴望么?也许,揭示这一篇名的象征内涵要比诠释小说内容本身来得更富有挑战性?也许,在这篇名的隐喻中福克纳故意深藏着他秘而不宣的隐衷?我不得而知。

守望中的爱米丽,躲在鬼影憧憧的屋角,冷冷的微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