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001oLe2Xzy6PX9loPFI96&690古篆作品1
http://s5/bmiddle/001oLe2Xzy6PXa3fNzb01&690创作中的贺进老师
贺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贺进书法导师工作室导师、教授,宋庄书法院秘书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草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现担任书艺公社网副总编辑、中国画坛网副总编辑,《涉事》杂志执行主编。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兰亭书法班”。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曾荣获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二等奖、河北省首届行书书法大展三等奖、连续三年荣获上元雅集“友谊奖”。学术论文发表10余万字,曾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东方艺术·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权威报刊。《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刊载艺术专题。
http://s9/bmiddle/001oLe2Xzy6PXanQ2h5fb&690古篆作品2
质与今妍
——贺进篆书作品赏析
文/王友谊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与认识的解放和包容使当代书坛的气氛异常活跃,新理异态层出不穷,催生出一大批有思想和创造力的书家。我的弟子贺进就是其中置身潮流而能守以淡泊的一位。他的篆书遒劲、自然无饰、清新朴素,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一种不俗的气息。
多年来,弟子贺进长期坚持临写商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器铭以及齐系、晋系、楚系、秦系金文与楚简、秦简和汉隶等,他上溯三代遗风,下寻明清珍宝,举凡殷商甲骨,两周金文,战国中期中山国器铭,秦汉碑版,唐宋小篆等,他无不用心揣摩。在这么一个广大的历史时期范围中效法,挫笼参会,自领其奥。
张怀灌在《六体书论》中说:“古质而今文,世贱质而贵文,文则易俗。”所以张氏主张“先其质而后其文。”弟子贺进对此深有体会。他积学崇古,笔挟元气,韵余于笔,字里行间既有两周金文力透纸背的峥峥之音,又不乏清人小篆静穆典雅的庙堂气象,使个人风格愈加鲜明。他行笔轻盈而不乏碑版之厚重,结字高远而得周秦之神韵。其书处处给人以优游恰适、潇洒超迈的审美感受。从贺进的作品中可看出,他凭胆识与心气入篆,领悟到唯有心灵自由,方能道法自然;亦唯道法自然,方能靠近书法的大化之境。
中国书法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意味。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碑帖和简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分量。“摹篆易、摹创难”,篆书创作有“出力不讨好”之说。贺进知难而上,钻研古文字学等相关科目,从字文同源、金石相融笔意入篆等笔法中,渐趋形成了其庄重恭谨、疏放自然、气韵通达的书法艺术风格。
弟子贺进的篆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不管篆书的成份如何,他在书写中都展示了既雄厚又灵动巧妙的特色,使篆书结构变得跌宕不居、生机盎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说,首先是用笔的轻重悬殊,重笔下力极狠、辣,横刀入阵,大石乔松,如尽全身之力为之。笔饱墨浓倾注于纸面,线条遒劲,力道沉实。这些沉实之笔,重而不浊、不滞,浑厚硬朗,构成了其篆书的主导笔调。贺进对于实笔的运用,真正地落在了实处,如金石之掷地,声调铿锵。古人认为:“宜实而不泥于实,”也警惕“钟厚必哑,耳塞必聋。”因为泥于实就易于“窒碍”。贺进善于辩证待之,他在用笔之外,其次就是以轻盈灵动笔调调节之。这些笔调的运用较为轻快和直截了当,如弹丸出手,瞬间中的。它正好与厚实的粗线条对比,细劲、飞动。粗线条主其气势,细线条主其活泼,这就有了轻重交替、虚实相生之美。在欣赏过程中不断转换,颇为快意。这就有如清人刘熙载所云:“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弟子贺进以特有的目光观察书法艺术,审视自己的艺术轨迹,纵向选择追踪古贤,横向努力借鉴众家。力避怪诞和轻浮的表现,让自己的艺术情感和谐地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之中,理性浑然一体。因此说,在未来的日子里,贺进于其书法可能再创出更高的境界也是值得期待的。
http://s10/bmiddle/001oLe2Xzy6PXdiGIfAe6&690古篆作品3
http://s8/bmiddle/001oLe2Xzy6PXcu9G6Zb1&690古篆作品4
再谈“入古”与“化古”
文/贺进
这些天在读蒋勋先生的《手帖——南朝岁月》一书。
蒋勋先生在谈到南朝二王书风时曾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面对二王手帖式的作品时,总是被作品的字形、章法、结构所打动,却很难揣摩到二王当时的心境。确实如此,我们当今的书家面对二王,是仰视的,仰视的是他书法的至高无上和难以企及的气息,其实对于二王,我们更加难以追加的是他们的心境。比如面对《丧乱帖》、《姨母帖》随手拿来临池是一种习惯,却难以习惯一字一字去研究王羲之的心境。对于南朝文人,他们的内心是逃离北方之后的世族悲凉,当大势已去,亲人逝去,不得已逃到南方一隅,内心是说不出的失落与凄惨,当然正是这样的偏安,却让他们对平静生活有了几分缅怀,他们远离战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潜造文心、细品玄学。也正是在这些年,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高峰达到一个顶峰,陶渊明的诗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桓伊的音乐,真是无法想象当时的盛况。
对于二王的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需要我们去揣摩和分析的,当我们了解到王羲之逃离南方途中看到尸殍遍野的景象时书写的《姨母帖》,他所说的“哀痛摧剥”、“因反惨塞”其实能看到他是对人性的极大悲悯,而不仅仅是对姨母的哀思。我们再来看王羲之的《丧乱帖》,他所说的“先墓再离荼毒”,当听说祖先的坟墓被蛮人挖掘,尸骨抛原野时,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催”?这种悲催是“痛贯心肝”,是让他撕裂心肝一样的疼痛,所以他两次提到了“奈何奈何”,最后“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不知道怎样去表达他痛心的感受了。当我们去换位思考理解他的心境时,还会以一种闲事的心境去临习《丧乱帖》、《姨母帖》吗?当我们还在纠缠于他的字形、字势时,是否感觉我们已经小众化了呢?追求王羲之的气韵、气息怎么才能达到呢?恐怕真的不是从表面才能学到吧?因此,对于当今的“二王”书风,我一直觉得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学了“二王”的影子,而没有真正理解“二王”,没有将自己融入到“二王”的影子里面。中庸的思想让我们对美无形中产生一种流丽的华美,每个人都可以把字写得很漂亮,很甜美,却在漂亮之外很难达到艺术的思想性与技法性的无上统一。美可以是漂亮,但是漂亮却不一定是美,因为美有丑的表达,丑到合理的表达也是美。
当然,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极力突破一种固有的范式,将“二王”的姿态进行变化,试图把“二王”从甜美的一面剥离开来,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名为“画图式”的结构法,将“二王”的手札进行结构分析,从字、行、章法等方面通过物理造型进行解析,这种方法其实是表明当代人看到了“二王”手札美的方法,我们通过各种分析去还原“二王”,当二者无意统一时,可以进行适度的延伸表达。这是我们在学习“二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我们对于“二王”的手札学习,应该有几方面的学习方法去掌握,一个是刚刚讲到的物理性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设身处地地将自己对“二王”的情感融入到学习当中,我们看到了“二王”作品中字的大小参差错落,看到了字组的错落,看到了线条粗细的烂漫,我们所看到的都不是“二王”故意为之的,而是他随心、随性表达的一种心境的折射,我们明白这一点后,当我们临习当中感觉到没有将这些东西表达到一模一样,却在心境上追到王羲之,那么你的作品也是感人的。“化古”比“入古”要高级的多。
http://s6/bmiddle/001oLe2Xzy6PX9uBMkPa3&690寻古问道系列之一
http://s7/bmiddle/001oLe2Xzy6PX9z5ZJA26&690寻古问道系列之二
http://s11/bmiddle/001oLe2Xzy6PX9Bdvrs2a&690寻古问道系列之三
http://s8/bmiddle/001oLe2Xzy6PX9DoCT2bc&690寻古问道系列之四
http://s9/bmiddle/001oLe2Xzy6PXcs4QZ1f7&690寻古问道系列之五
http://s12/bmiddle/001oLe2Xzy6PXcqbuEc3c&690小楷作品之一
http://s15/bmiddle/001oLe2Xzy6PXcw3Lnm0c&690小楷作品之二
http://s14/bmiddle/001oLe2Xzy6PXcxMWuOae&690扇作品之一
http://s13/bmiddle/001oLe2Xzy6PXczHJL3b1&690扇作品之二
http://s14/bmiddle/001oLe2Xzy6PX9IGRpRa7&690扇作品之三
http://s14/bmiddle/001oLe2Xzy6PX9N3hmKde&690信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