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三十年

标签:
冰棍梨树梨子保温罐咸阳人民路三十年杂谈 |
分类: 随心所欲 |
继续上一篇接着怀旧,看来真的是老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咸阳人民路非常出名滴,为啥?因为它可是上过外国报纸滴!而且,《参考消息》还曾经三次刊发过外国人拍摄、撰写的赞美人民路的图片和文章!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曾报道过咸阳人民路的新闻。又问为啥?因为,人民路两边种的景观树是梨树,春季到处梨花飘香,到了成熟之际,密密麻麻的果子都撞人头!你可能说了,这有啥稀罕?种梨树不稀罕,稀罕的是一座城市没有一人乱摘树上的梨子,人们以此为骄傲,连淘气的孩子也不摘(让我现在回忆,关键是家长带我们出去的时候看到果实累累都会感慨,你看这梨子熟的多好啊!但是没有摘了吃的后话,所以让我们好像没有觉得那玩意能摘了吃
)。
那时夜晚的人民路非常寂静:人少,车更少,七八点以后没有什么人了。最让我怀念的是夏季,在夏夜蝉鸣阵阵声中,常常会传来“小豆冰棍,三分”的叫卖声,逢到爹娘心情好的时候给一毛钱能买四根,乐颠颠捧个小碗下去美滋滋的买回来开吃,一般都是哥姐一根,我两根。单位常常会发很多西瓜,放在床底下,吃的时候我就自告奋勇的滚出来一个,常常绷着小肚子甜甜睡去,一夜好梦。很多单位还会发冰棍票、雪糕票、汽水票等等,常常会在暑假的时候和小伙伴们拎个保温罐结伴步行半个多小时去厂里取,看着冰棍在罐子里飘在制冷箱上那感觉好极了,虽然口感和现在比起来天差地别,可是让我现在回想起那个滋味,还是免不了要不自主的傻笑。
实验中学,我的母校,虽然只上了高一一年,可是记忆犹新。这个照片肯定是我走的之后才有的,我是实验的第一批学生,老师们好像对我们第一批宝贝疙瘩不知道怎么疼才好,结果过于宠溺,所以第一批的学生问题多多。还记得星光下、操场内、单杠上,男生女生,三三两两抒发青春情怀。还记得那场晚会,第一次吹了当时很流行的一种刘海——俗称“招收停”的
;还记得临时大雨隔壁班的小男生怯生生递过来的伞
;还记得坐在楼梯上无助的哭泣
......
因为实验对我们的宠溺,担心高考的家人在高二把我就转学到了育才中学——五中,度过了痛苦的两年,到现在我还记得地理老师的外号“布拉马普特拉河”,因为他的头发只有一缕,为了地方支援中央,要绕个圈才能遮住秃顶,形状很像那条河!我都毕业18年了,竟然楼还是那个楼,连门房都没变,震撼啊!
咸阳市工人文化宫,是那个年代我们业余生活去的最多的休闲娱乐的地方,图书馆、看电影、打游戏、打台球等等等等,基本上就是时尚汇聚地了。每次看这张照片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欢声笑语的年代。现在已经拆迁了,没有了,变成了市场,被包围在重重大厦中,找不到了,也没有人再会刻意去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