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生造出“草书楷化”的方法能站住脚——成立吗
(上)
有人讲,说到“简体字”,不能不提钱玄同;谈到“简化字”则不能不提毛泽东和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此言得之。
20世纪初叶,最早提出要采用简体字的是教育家陆费逵。1909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的论文,明确主张把俗体字用于普通教育。
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把“提倡简体字”运动推向高潮的是钱玄同。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主张把过去只通行于平民社会的简体字正式应用于教育上、文艺上,以及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提案获得通过,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钱玄同为首席委员。
钱玄同把简体字的构成归纳为8种:
①
全体删减,粗具匡廓(如“冎”作“龟”);
②
采用草书(如“為”作"为");
③
仅写原字的一部分(如“聲”作“声”);
④
原字一部分用很简单的几笔替代(如"觀"作"观");
⑤
采用古体(如“雲”作“云”);
⑥
音符改少笔画(如“燈”作“灯”;
⑦
别造简体(如“響”作“响”);
⑧
假借他字(如“幾”作“几”)。
钱玄同所以大力推崇“采用草书”减省现行汉字,其实得益于他老师章太炎对二十世纪初“废汉字而用世界语”的西化学术研究的批判。
1908年,章太炎在《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一文中,也承认汉字过于“深秘”,应逐步改良,他还提出具体办法——“欲使速于疏写,则人人当兼知章草。”
钱玄同曾在《<章草考>序》中公开说明:“一九〇八年,我在东京从余杭章太炎先生治声音训诂之学。那时有人主张中国当废汉字而用万国新语(即Esperanto,今译世界语)。余杭先生不以为然,著论驳斥。论中对于汉字的难识和难写,都想了补救的办法。……补救难写之法,则余杭先生主张采用章草。……我读了余杭先生这段文章,认定他这个主张是最切于实用的,是写汉字唯一的简便方法。……我二十年前读余杭先生之论而认定章草必应采用,此意至今信之益笃”。
钱玄同后来所拟订的《简体字谱》自认为“所采之材料,草书最多”,“许多草体可以放胆增加,笔势从章草”。
钱玄同尽管早就提倡“简体字”,并拟订了方案,但由于简体字的编制需要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求“字字有来历”;而当时钱玄同的思考主要致力于国语罗马字的创造,难能驰心旁骛,因而此后经过十余年积累以及认识的深化,直到1934年,钱玄同才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并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字2400多个。
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简体字谱》草稿的一部分,由大学院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324个字。这是历史上由官方公布的第一批简体汉字,虽然在第二年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
收回原因主要由于国民党元老、考试院长戴季陶和各地方势力的强力反对,国民政府教育部只得让步,下令暂不施行简体字表;1936年2月,戴季陶又力促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的命令。
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简体字和由苏联传过来的“拉丁化新文字”在当时共产党、八路军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由于吴玉章与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极力推动,更由于毛泽东的支持而迅速发展起来。解放区的油印报刊采用并创造了许多简体字,“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借助于边区政府颁发的《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边区中央局发布《新施政纲领》明文规定,而开展得如火如荼,遍地开花、结“果”。
但是,由于当时处于抗战时期,全民族和各党派的主要任务还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陕甘宁边区尚属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这样偏居一隅的大规模的“拉丁化新文字”改革运动和简体字运用尝试,都是很难持续蓬勃的发展下去的,久而久之,便也不了了之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全国各界爱国、进步人士到北平,共商新中国建国大事。文字改革的各路精英得以齐聚北平。
9月,毛泽东主席指定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了近百种汉语新文字方案,简化汉字方案则“门庭冷落”。这种状况直到毛泽东对文字改革有明确表态才有所改变。
1950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第一师范时的同学蒋竹如说:“兄作语文学研究,提出不同意见,我虽未能同意,但辩论总是会有益的。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
7月10日,吴玉章召开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7月31日,教育部根据毛泽东主席要求教育部对常用字、简体字和一般文字改革问题多加研究的指示,邀请在京的语文研究者30多人座谈文字改革问题。
至此简化字的整理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3月,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拟出了“汉字简化表”第一稿,选定简体字700个,但毛泽东看过后却很不满意,认为过去拟出的七百个简体字还不够简,字的数量也要减少,一个字要能代替几个字。
1953年毛泽东还指出:“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
根据东泽毛的意见,1953年底拟出第二稿,但这次又被退回,理由是简体字字数太少。两个月之后,第三稿拟出,收录1600多个简体字。此后又根据各方意见对简化方案反复更改几稿,1955年1月7日,教育部、中国“文改会”联合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全国各地征求意见。《草案》包括《798个汉字简化表》《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直到1955年10月,方案才得以通过。最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四批推行。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化字在《人民日报》予以公布,正式在全国推行。
前中国“文改会”通过制定《汉字简化方案》,总结了钱玄同等人归纳简体字的方法和经验,将简化字划分为八种类型:
①
保留原字轮廓。如“冎”作“龟”、“慮”作“虑”
②
保留原字的特征部分而省略其他 。如“聲”作“声” 、“醫”作“医”;
③
改换笔画较简的声符。如“擁”作“拥”、“戰”作“战”;
④
另造新形声字。如“驚”作“惊”、“護”作“护”;
⑤
同音代替。如“里”代“裏”“丑”代“醜”;
⑥
草书楷化。如“專”作“专”、“東”作“东”;
⑦
用简单的记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鷄”作“鸡”、“歡”作“欢”、“ 難”作“难”;
⑧
采用古旧字体。如“塵”作“尘”、“雲”作“云”等。
此外,还有另造新会意字。如“小弊鳌爸凇薄ⅰ皬摹弊鳌按印薄
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大员们遵照毛泽东“要多利用草体”的旨意,绞尽脑汁发挥,创造出简化汉字的一种绝妙方法——“草书楷化”。我真怀疑前中国“文改会”的教授专家学者们的动机和用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