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郭河二小——唐善栋
教育科研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教育规律。本学期教科研月所研究的是如何教学“薄弱学科”或“学科薄弱环节”。作为学校科研小组成员,理应努力增强科研意识,通过课堂教学,探究“薄弱学科”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讲到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一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走科研之路,这样就能真正体会做教师的快乐。
我校以教学主任姜华山为领军人物,率先为我们示范了一节语文学科之综合实践课,拉开了教科研月的序幕。
我,一名普通教师,随后也走上了讲台,激情澎湃地执教了《我是绿色小卫士》这一综合实践课。教后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以前我认为“教人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即可,对教育科研认识不深刻,自然就产生不少模糊的认识。此次学校成立教科研小组,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所以一定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地位,体会到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有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促进自身素质提高。我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姜主任的授课,我认为他做到了,做的颇是出色。
通过科研活动我懂得求实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生命线。教育科研容不得“浮夸”、“泡沫”等现象,所以我努力把最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例如:班主任角色如何正确定位;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处理;怎样教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本次研究的被教师忽略的“薄弱学科”或“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学中常常遇到的,是最具实际意义的。作为一名科研教师,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再进行筛选,建立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展开研究,积累资料与体会,并进行反思总结而形成规律,最终力求上升到理论,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快乐型教师。在这次教科研月活动中,宋选洲老师,吴红梅老师,赵丽老师,不仅表现出青春靓丽风采,而且展现了她们活跃又敏捷的思维,亲切、和蔼的话语,把快乐带给天真活泼的孩子们。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使我认识到教育科研是一种思辨性活动,经常对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是很重要的。反思包括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挖掘出其中的本质,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包括对自己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做法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规律,及时纠正偏差,使科研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运作。在反思中最能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在没有参加教研活动前,我总是羡慕一些担任课题研究的老师,我觉得他们是最厉害的,而自己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现在,通过亲自尝试,我觉得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做这样的工作了。在教学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专业方面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做一些贴近实践工作的课题研究,它带给我们平时不太容易得到的体验和反思。参与“薄弱学科”探究,对我们一线教师有很大的益处。
作为研究者,我们要虚心学习,可以借鉴他人研究;我们还可以上网搜索教育信息,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信息。参加课题研究工作以来,自己的教研水平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因为参与教学研究,我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弄懂教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的学术规范,掌握了其研究的一般过程,从做问卷调查开始,到进行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分析,提出研究的言论结论,形成研究思路。回顾自己过去的教学,是那样的笼统,觉得自己就是“现代文盲了”。如今能对一些问题作出新的判断,一步一步地向科研型,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作为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在校时很难闲下心来读一些理论书籍。这就要我们挤时间来学习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那你的研究如同大海上一艘迷失方向的船。我们要把自身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结合起来,时常关注教与学之相关的现象,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模式和方法,这样,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研究一般不是个人行为,它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督查、有反馈的团队。在教科研月活动中,我校成立了“薄弱学科”教学探究小组,积极组织教师们参与教学并交流个人的心得体会,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之目的。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们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也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既快乐地展示了自我风采,又充分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增强了合作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