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寒论》太阳病辩治(二)

(2009-10-10 09:32:04)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

    太阳病因误治失治,或由疾病自身的发展,导致病情发生了性质变化,其证候则称之为太阳病变证,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表邪已内陷,热郁胸膈,心烦懊恼者,治宜栀子豉汤;邪热壅肺,汗出而喘息者,治宜麻杏石甘汤;若热归中焦,燥热亢盛,津气两伤,壮热烦渴,脉洪大,甚或背微恶寒、时时恶风者,治宜白虎加人生汤。表邪未解,邪热伤肠,下利脉促、喘而汗出,治宜葛根芩连汤。

 

    虚寒之变、有阴阳两虚之证,当据证而辨,治疗有别。如心阳虚者,大法当湿养心阳,又视其兼证所差,治法同中有异:心阳虚损,心悸喜按者,治以桂枝甘草汤;兼心神不宁烦燥者,治宜桂甘龙牡汤;兼痰扰惊狂者,治宜桂枝救逆汤;兼下焦阴寒上冲,发为奔豚者,治宜桂枝加桂汤;兼下焦饮动,欲发奔豚者,治宜苓桂甘枣汤。

 

    脾虚证当健中补脾,因其表现不一,病机有间,治也有异:脾虚饮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着头眩者,治宜苓桂术甘汤;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治宜厚朴半甘参汤;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腹中急痛者,治宜小建中汤;表证不解,脾土受损,心中痞满,协热而利者,治宜桂枝人参汤。

 

    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但相兼病证各有侧重,治疗也同中有异:如表里内外阴阳俱虚,症见恶寒、心烦、咽中干、脚挛急、四枝不温、小便数者,治宜先温复中阳,用甘草干姜汤;阳复后酸甘复阴,用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证见脚挛急、脉微细而恶寒者,治宜芍药甘草附子汤;心之阴阳两虚,证见脉细代,心悸者,治宜炙甘草汤。

 

    上热下寒,胸中或胃脘有热邪扰乱而气逆欲吐,腹中有阴寒凝滞而腹中痛,治宜清上温下,用黄连汤。

 

    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行为主要病理机制,证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烦渴,甚或水逆,饮水即吐,治宜通阳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

 

    邪热与血热结于下焦,症见小便自利,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发狂,脉沉涩或沉结,治宜攻逐瘀血,随蓄血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外邪不解,内陷于胸,与痰涎水饮之邪膊结,则形成结胸证。热实结胸有热与痰水互结的大结胸证及痰热互结的小结胸之分。大结胸证又有病势较急的大陷胸汤证及病势较缓、病位偏上的大陷胸丸证。

 

    寒实结胸,为寒邪与水饮互结,临床无热证表现,治宜温寒泻水破结,方用三物小白散。

 

    脏结证类似似于结胸,但性质截然不同,是阴寒凝结于脏,阳气极度亏虚,治疗较难。

 

    邪气由表入里,聚于心下而无结实之象者,属于痞证,以心下痞闷、但满不痛、按之濡为特征。其中属单纯邪热壅塞心下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兼阳虚者,以附子泻心汤治之;属寒热错杂者,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汤心汤辛开苦降,散寒清热,和胃消痞;属痰气不消,阻碍中焦者,用旋覆代赭汤化痰消痞;属下焦蓄水,中焦气机痞塞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2009年10月10日于卜文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