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痢疾多发季节,《伤寒论》有专门论及治下痢的方药,但需要很好的辩证才行。痢疾要分清热痢还是寒痢,辨证反了,就越治越重。
热痢的情况一般是:1、里急而后重,就是拉的时候很急,拉完有后重感;2、拉后肛门有炽痛感;3、大便臭,沾腻不爽;4、肚子痛,这种痛不喜热捂,或不因热捂而减轻;5、口喝口干;6、脉象急数或出现洪象。
热痢势急,内有火热,一般是急性肠胃炎,夏天食物容易沾染细菌、病毒,出现热痢的机会多。
可选用的经方有:葛根芩连汤(协热痢,伴有表症未解,里急后重)、黄芩汤(方中用白芍,治热痢胖有腹痛)、白头翁汤(热痢重症用此汤)。
寒痢的情况一般是:1、下利清谷,大便不臭,这种情况是因为肾阳虚衰,下焦无火了,谷物不能腐熟;2、肚子痛,这种痛喜热捂,或因热捂而减轻;3、口淡不喝,或不欲饮水;4、脉沉,或沉缓,或细微。
里虚寒下痢可选用的经方有:四逆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桃花汤,或合方治疗。
当然,还有寒热错杂类的腹泻下痢,或寒热不明显的腹泄下痢,可选用乌梅丸或汤。对于体内有湿造成的腹泄,往往同时伴有头重痛、身困重、恶心呕吐、咳嗽吐痰,可先用藿香正气散或霍朴夏苓汤(这两方不是出自于《伤寒论》)。
当然三焦气机不畅也可能造成腹泄呕吐,这种情况往往同时伴有心下痞及胃部满闷不适,可选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与甘草泻心汤。
得了痢疾,多数人会选择找医院的打吊瓶,西医用的都是消炎治病毒的抗生素一类药剂,俱为寒性药,对于热痢病当然效果非常的好。但对于寒痢病就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或不起作用。当遇到常用抗生素疗效不好的情况,就需要选用中药的治寒痢之药方。
《伤寒论》还告诉我们,有一种下痢需要用攻下的大承气汤或小承气汤,1、下痢清水,色纯清,心下痛,口干燥;2、下利而不欲食,脉涩、滑或迟,心下坚硬;3、下利谵语(说胡话,如见鬼),说明肠胃有燥屎,宜下。
还有一个比较简单方法治痢疾,可拿一个消过毒的针点破中指,挤出些许血,可以讯速缓解急性下痢。这个方法是民间常用的办法,对于许多痢疾都能起到很好的止泄作用。
补充:还有两种大便稀溏,与寒热都没有关系,也不称之谓痢。一种是经常性的大便不成形,有的伴有小便不利,也有的小便正常,如果用治寒痢的方法不见效,《伤寒论》告诉我们需要用利小便,实大便法,其方用五苓散。第二种是情形有点象漏便一样,不知不觉大便象水一样渗出来,《伤寒论》用涩法来治这种病,用赤色脂乙余粮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