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学校毕业后,读过两本让我能心潮澎湃的书,其中一本是冯·诺伊曼著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另一本是讲硅谷的历史的书。可惜,因为当时是借图书馆的,以至以后再想看都见不到了。
量子力学、相对论其实同易经一样,提出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从中找到许多,量子理论与易经相通的地方。我拿出来对比一下:
1、量子论的早期阶段,是研究黑体辐射出现了难题,由普朗克发现能量或者说光子的传播只能是一份一份的,是不连续的,这就是著名的普朗克方程,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它的意义在于表明,微观世界的一切行为,从运动到能量传递,都是不连续的。这在宏观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一切过程都是连续的。假如你从A点走到B点,总要有一个过程或时间,你无法想象没有中间过程的跃迁,可是量子却不需要过程。
不连续的世界,你能想到什么?时间!在易的世界,时间是不连续的,时间是一份一份的,当然这里的份不是一个很细的分法,也不等同,它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有不同的时间之份;每个月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份;每一天十二个时辰,又是不同的份。本来我们体会到的时间,是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我们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差别,可是易经却明确告诉我们这一份一份不同时间的差别!这彻底颠覆了我们常识中的对世界的看法,其中深刻的意义何其深远。
2、量子力学发展到后期,就是波尔等人提出的波粒二相性及互补原理。从牛顿关于光的研究开始,波与粒子的问题争了几百年,到了量子力学,这种争论进入白日化。最后二者的妥协是波与粒子二相共存。从中你能想到什么?无疑是阴阳,阴阳问题是易的核心问题。波尔甚至将中国的阴阳图当他们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徽。波尔还有一句句名言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困惑,那他就没有理解量子论”,这句话同样可以这样表述:研究易学的人如果不阴阳而困惑,那他就根本没有理解阴阳。
3、量子论的留给我们最后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了。世界的本来是什么,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意愿,我们要观察什么!或者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去观测。海森伯说道:“物自体最终是一种数学结构”,“基本粒子最后也还是数学形式,原始的东西不再是物质的客体,而是形式,是数学对称性。”他认为,似乎物理世界的实在性已经不存在了,唯一我们可以确信的,仅仅是数。
海森伯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实在性——是易所谓“象”,真确性——是易所谓“数”。熟悉梅花易数的易友一定清楚,眼前一物可以转化为一个卦,如一本书,可以取其为巽卦,也可以取其为震卦,甚至可以取其为离卦,全在于我们的主观之念;而我们看到的一切的物,一切的事,都可以归为“象”,而真正世界的本质,却是那些虚无的数,或者是八卦,或者是干支。
老子说:……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当然明白,将万物的表象统统消除之后,才可呈现其本真,那才是象帝之先。
量子力学有一个术语叫波函数的“坍缩”;如果你是物理的外行,对这个概念不大理解,又略有一点易学的知识的话,我给你解释一下就明白了:就如同我们断命时,将干支之关系(本无实在性的数)推定出他本人发生的事情来(真实发生的象),推断越精确,相当波函数的“坍缩”越厉害。八字就类同一组波函数,我们要在岁运的关系中找到它的“坍缩”,哈,这一下比喻你明白量子力学了吧,也是玄而又玄的。
有兴趣物理学的读者,介绍一本新书《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更好的一本《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再无出版已经看不到了。有关易学方面哲学思考的书,目前还没有看到,如果十年内看不到这样的书,十年后一定有我本人写的第一本有关此问题的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