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日报.定远新闻http://www.dyxwszb.com/Article/index/aid/7673058.html
池河流域民俗文化村之我见
蒋林
两年前,我随县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来到连江镇,采写了一圈。我写到:连江还有个“池河流域民俗文化村”。这个村,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精致的小小博物馆。说它是博物馆,其实也名实不副,不过就是一个乡村的日常家庭生活用具和各种农具的收藏和展示。然而,它们是乡村文化信息的有效载体和有心保存。两年后,又有机会来看这个连江镇的文化亮点。我看到的是,馆藏似乎更加丰富了,富含池河流域农村生产和生活气息的农具、渔具、家具、厨具、寝具、娱具等,可谓琳琅满目,“挤挤”一堂。据善言雄辩的任站长介绍,目前文化村已征集各类展品达一千余件,日常展出有五百件之多,精品展品有明清器具。
我看了当然还是如两年前一样为之称赞。不过,称赞之余,我有点新的想法在心头萦绕。
目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乡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经济增长、特色农业、地方风物、文旅项目上,学习南方成功范例,努力契入本土规划。尤其是在文旅项目的构思和编制上,尽可能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文旅产品。早两年,我之所以夸奖连江镇的这个民俗文化村,就是因为我看到了其中的独具匠心。我写到:尤其是“池河流域”这个冠名,颇觉大气。它并不囿于连江、定远这些具体地名,以淮河支流的流域范围来涵盖一方民俗,显得文化视野开阔、全面和准确。非常好。池河在定远境内有一百七十多公里(也有两百四十公里之说),自西向东从南部环绕定远大半个县域,称其为定远的母亲河毫不为过。做一篇池河流域的文化文章,对定远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必要。而抓住“民俗”这个点,无疑是抓住了“牛鼻子”。
实际上,不仅是连江镇抓得准,池河镇也早就瞄上了这个含金量很高的文化矿物。池河镇的农耕文化馆早在2012年就有了雏形,经过十多年完善,目前已经“很像样子”。今年的梅白鱼节前夕,我陪同池河中学的优秀毕业生、著名作家赵昂回乡省亲,了解由他亲自策划、约请、创作的《池河印象》漫画展布展情况。在农耕文化馆,我也很自然地想到了连江的民俗文化馆。两个馆从总体上说,主题指向完全一致,展馆风格基本趋同,展品内容大同小异,面貌呈现形似神似。明显的区别在于,池河镇农耕文化馆,装饰讲究,拥有声光电等较为先进的布展手段,泥塑、浮雕、绘画及文字介绍,都还算得体;而连江镇的池河流域民俗文化村则显得馆舍有些拥挤、展品缺乏及时的维护和保养,周边环境也存在卫生和安全的问题——只要有更多资金投入,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据了解,除了池河、连江两镇已经建成的馆舍,九梓的老民居、第三次中原局会议旧址、藕塘烈士陵园等地,也或多或少陈列有“池河流域”符号的民俗文化物件。结合近年来定远境内、尤其是定炉两镇涌现的各类私有的专题收藏馆、博物馆之类,我的想法是,能不能在现有的民俗文物格局下,做一个统一和协调的馆展规划,以期实现详略得当、呈现有序的效果。具体地说,就是整合县内同类资源、雕琢一件精品佳作、池河流域布局撒点。
整合资源。重复的、残破的、品相不高的展品不予展出;此地有彼地无的展品可以借鉴使用;展品的文字介绍部分,既突出本乡本土特色又与他乡风土人情做出有趣比较;以实物牵引和带动农谚、节气、歇后语、非遗项目、地方戏曲舞蹈民歌等,串联起池河流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尽力勾连池河流域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同类物品的文化联系,以此证明定远乡土文化与江淮文明之间的天然血脉关系。
雕琢精品。池河流经县内多个乡镇,倘若每个乡镇各自为战,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且文化价值也会出现一加一小于一的负效应。选择一个恰当的点,比如就在连江镇的岳庄村、池河镇的农耕文化馆抑或在县城的博物馆开辟专题展厅,精挑细选符合“池河流域”文化形态的各类展品,邀请高级博物馆专家帮助建馆布展,为社会和历史呈现一个有价值、有活力的文化活化石;这样做的好处是,精品领军,一目了然。
布局撒点。池河流经之处,皆可标注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及支流、干流名称和图示,可以广场、公园为展示场所,也可以农家书屋、文明实践基地为载体,甚至可在中小学校园辟出专门园地,将此类信息注入热爱教育之中。如果能沿池河流向不间断地强调“民俗文化”这个理念,久而久之,定远的民俗文化就会渐渐形成一个相对成型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也会因为自带的光芒,强势融入更大范围的淮河文化体系之中。布局撒点,其实就是不断提示、重复暗示、一再宣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资金的过多投入,而实际宣传的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池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就是定远乡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这个文化氛围里,定远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田间物产、风土人情都有着独立于南北、迥异于西东的特色况味。从民俗的角度入手解析定远,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提纲挈领之举。我看,这是一件可以做到、也可以做好的事情。前不久,与三两好友约走池河源头,听水利专家纵横定远水系,又一次涌起对池河的盈盈美意。就想找时间走个全程,就像《话说长江》一样,就像《望长城》一样,用脚步丈量和抚摸我们的乡水。放眼向皖东丘陵的内外望去,比较起来,我们的池河实在是一条不错的河流。
在连江镇“池河流域民俗文化村”,我只是浮泛了一点想法;没想好,便什么也没说。我能说什么呢?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已经很努力了,做的也很有成绩,应该表彰;在此基础上,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决策,来宏观审视池河流域的民俗文化。我期待几年后再去连江镇,会有新的惊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