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安徽省高考作文试写

(2019-06-07 15:13:58)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在江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生活,当从举手之劳做起

               ——我在复兴中学的演讲稿

 

演讲之前,先说个登场前的花絮:刚才,我进报告厅后台的时候,有一位物业的阿姨正在门口整理物品,见我匆匆忙忙的,阿姨立即为我推开登场的后门,并一直用手推着,等我进去。我很有点感动,就对阿姨说了声“谢谢”;阿姨说: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快进去吧。

此时,我站在演讲台上,我要大声地再次对那位物业的阿姨说:阿姨,谢谢你!你知道吗?你的举手之劳,是我今天遇到的最美的事情。感谢你,感谢生活中的美好。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三(1)班的李明。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活,当从举手之劳做起。

《朱子家训》开篇便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就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开启了勤于劳动的性情,世世代代传下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因为勤于劳动,我们中国人从土地里收获粮食,从江河里收获鱼虾,从春风里收获鸟语花香,从秋色里收获幸福吉祥。

因为勤于劳动,我们中国人遇水患而能治水,遇旱灾而能抗灾,遇地动山摇而能众志成城战胜灾害,遇恶劣环境而能加以改造并从善如流。

因为勤于劳动,我们中国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适应异域的复杂环境和别样的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荣幸。

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保存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基因。

而我遗憾地看到,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生活的周边,还有一些异样的行为,与劳动所代表的美德渐渐背离;有些言论,甚至让我生出“阁下是否已被丰厚的物质生活所异化”的惊诧。

什么“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什么“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什么“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如此种种。实在是刺耳得很。

你的学习忙到连宿舍和教室的地面都无暇清扫了?你对人工智能的崇拜,是不是到了盲目的地步?你觉得劳动的苦累可以由别人代劳,那么,作为一个人,你究竟意欲何为、价值何在?!

同学们,这不是一个需要辩论的话题,这也不是一个需要批评的言论,这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的一个深刻的问题。

是我们今后离开校园之后,如何面对生活,乃至面对生存的问题。

是的,我说到了我们的今后。同学们,我们的今后,正面临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中国梦实现的当值时代;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是乘坐复兴号光荣而骄傲地挺进呢,还是自甘懒惰、不思进取,而被呼啸的时代绝尘抛弃?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而且,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还要切记,千万不要盲目乐观,不要一叶障目,不要忘记在当今这个世界,它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潜在的种种困难。

我们追求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幸福,需要勤于劳动;我们要战胜种种困难,抵达目标,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勤于劳动。

这不仅是传承美德,也是我们的使命。

那么,复兴中学的同学们,让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吧,像那位可亲可敬的物业的阿姨一样。

为别人推着进出的门、捡起视线中的每一处垃圾、摁住随手随处随意丢弃的念头、进入公众场合随时提醒自己做个文明人……这就是点点滴滴,这就是身边小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所能够做到的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很容易。

让我们为自己、为别人、为我们的校园、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民族,做尽力之举,做尽力之事吧。

光天化日,天地良心。同学们,我们将以勤劳之身和勤劳之心,毫无愧色地做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收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