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一名教师的文学创作

(2016-09-06 09:04:53)
标签:

文学/原创

杂谈

分类: 人在江湖

       教师节临近。想起两年前领取全国十佳教师作家称号、教师文学专著奖的时候,作了以下感言,觉得这个干净的文学奖实在是难得。如今,以褒奖教师文学创作的这个奖,已经更名为叶圣陶文学奖,而且今年的入围作家中,有包括刚刚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曹文轩教授在内的一批大学教授和实力作家,这个奖分量骤增。我也以新著《“蒋”话——蒋林散文随笔集》有幸忝列其中,叨陪末座,倍感满足。作为一名教师的文学创作,是有意思和有意义的。

     

作为一名教师的文学创作

蒋林

 

    我毕业于安徽凤阳师范,又先后进修于安徽徽州师专中文系和安徽滁州师专政教系。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现在安徽定远二中任办公室主任。我是1983年当教师的,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

     《西门大街》这本诗集,我写了整整十年。

       在此之前,我不能说自己是个刚刚起步的新手;实际上,从1986年在《当代诗歌》上发表第一首诗开始,截止到2001年,我已经在当时的国内几乎所有的诗刊诗报上发表了数百首诗歌作品。随着作品发表数量的递增,我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质疑也越来越强烈;当然,这种自我怀疑也与自八十年代末弥漫在整个当代中国诗坛的某种气氛有关。著名的盘峰会议上,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间的争论,并没有恢复自朦胧诗以降至第三代诗人身上那种由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带来的铜像般的质感,却无端引发了艺术价值观的空前颓废和混乱,观念的碎片漫天飞舞,诗歌的光辉夹杂霉味;我与很多游离在文化边缘城市的写作者一样,迷茫了。

       我几乎停下了笔(与此同时我接触了电脑,写作形态也在悄然进入换笔的模式),每天沉浸在父母、妻子和孩子的家庭生活中,体验着一种过去被故意忽视的世俗的生活,以及由此唤醒的人间温情。就像一朵潜伏在生命深处的花,随着日常的度过,诗歌也在不经意之中悄然显现了。我在《写俯下身子的诗》一文中写到:“我住在五楼,每天可以俯视我的西门大街(我从1964年就到这条街道上了)。多年来,我无法做到熟视无睹。我看到:卖馓子的少妇、手艺人老姚(我的外公啊)、乘凉的居民、鞋匠和他的后代、美容店女老板、衰老的妇人、货车司机、锁匠、木匠、留守学生、车祸现场的尸体、洗浴中心的小姐以及拾破烂的、修水管的、开吊车的、自杀的、坐地乞讨的等等等等,都是‘随处可见’。都是生活的碎沫。我看见,无穷的诗意就蕴藏其中!”我还写到:“生活的疼痛不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和必须感知的;但是诗人必须及时地说出来。我以为,当代诗歌必须超越低吟浅唱、亢奋诵读、传情表意、直接抒发的基本功能,也必须超越生涩坚硬、斑驳迷离、似是而非、诡异奇崛的实验性质;在社会生活中,当代诗歌要成为我们这个世界最有力的发现者和指出者。”“写作的立场决定写作的动机,然后进一步决定写作的方法,这一连串的逻辑关系最后导致我的诗歌方向是向下的——俯下身子写作,用自己还能拿得起的笔,‘选中,并且用诗歌的方式指出/一条街的可圈可点之处’”。

       从我的写作立场的转变来看,我可能更多地接近于民间立场而背对了学院派;但我又清醒地告诫自己尽量回避民间写作中那些琐碎、低俗和泛口语化的部分,让自己的诗歌具有文化和知识的气质。

       我的这种写作,首先得到了《诗刊》的认可。当时的《诗刊》主编叶延滨先生在特别推荐我的组诗《西门大街》时,这样说:《西门大街》告诉我们,关注生活的要害在于用什么眼光去评价生活,重新组合和强调被我们漠视的细部。而诗人林莽先生则更直接地评价道:读蒋林的作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应该有诗人自己的个性。那些随风潮的诗是稚嫩的体现。

       2002年春天,在北京的一个文学会议上,当时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张炯先生,在点评小说、散文和诗歌时说到:……诗歌总体来说还没走出困境,但也有写得好的。例如我刚刚拿到的这一期的《诗刊》(指的是2002年第一期)就有一组《西门大街》,作者是安徽定远的一个中学老师写的,他叫蒋林。我给大家读一遍。张老读了三首诗,从语言、意境和写作视角几个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张老意犹未尽,在结束这段讲话时,又把三首诗读了一遍。这件事,被在台下听会的中共定远县委宣传部长记下了。他回来即在全县的干部大会上讲了这么一段,我的校长会后就在学校的教职工会议上传达了。当然,这是一件让他们、也让我自己很得意的事情。我的得意是,在主义和观念的荆棘丛中,我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也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诗歌写作之路。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先天地获得了一种基本文化的储备,这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便利。其实只要稍作统计就会发现,大中小学教师在整个作家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业余创作,除了在时间上的额外付出,他在进入文学领域后,少走弯路、多得捷径,可能会是一种优势。教师的工作特点,比如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会使得他时常处于反思和质疑的状态,这会非常有利于他在文学创作时能够走得远、走得深。反过来,文学对于教学的促进和帮助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具有文学实践的教师,他的生动、有趣、丰富、广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则是可想而知的。

       我觉得,教师作家要勇于打破一些思想的自我禁锢,要勇于放弃一些陈旧的观念并及时更新,要将创作的标杆放在当下国内外文学发展的最高点。

       我非常欣赏这个教师文学表彰奖,这是独具慧眼的一个行动。由它产生的推动力必将在中国的校园里引发一场文学的大繁荣,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属于校园的、更属于文学的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必将会以文学对教育的强力攻势而有效加速国民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谢谢教师文学表彰奖,以及为此作出努力和奉献的各位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前辈、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