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情是一种终生难以摆脱的纠缠

(2015-05-16 08:55:47)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散文随笔

乡情是一种终生难以摆脱的纠缠

      ——序夏万全散文集《望故乡》 

蒋林

 

   

    万全早晚要在文学上弄点事的;这是我多次从“站在一旁”的角度观察他时得到的结论。

    万全长了个武相。放在三国里,就是个猛张飞,放在水浒里,就是个莽李逵。他中学毕业考上了警校;做警官,多与坏人坏事打交道,有一副威武之相,倒也般配。不料,他后来的工作变了轨道,转行做了文职,是一名宣传部的副部长;身着便服,位居官场,说话就不能虎虎的了,得有股文气。于是,在很多场合就听到了万全文绉绉的讲话。万全讲话,除了在咬文嚼字上显得用心之外,还喜欢“信手拈来”。比如征文表彰,他的总结发言,就会结合窗外正在飘扬的雪花,说瑞雪不仅预兆了丰年,也给我们带来了美文;比如乒乓球颁奖,他就会说哎呀了不起啊,你就是我们县的王浩啊张继科啊——他们像你这么大时,说不定还不如你厉害呢;如此等等。万全对开口说话这样讲究,意在表明他有一颗文心。其实,万全不是得瑟他的文采,而是太在意他的工作了;生怕工作对象以貌取人、用他的武相度侧他的工作能力而影响工作质量;大可不必!须知自古以来就有文人武相的说法,远的不说,近前的,你看看王蒙先生,你看看冯骥才先生,你看看陈忠实先生,那个不是虎虎生威的样子啊?万全,你hold住的。

    说万全有一颗文心,不是瞎说。他从警期间,曾出书一本,叫做《追问暴力》。这本书纪实了他亲历或同事亲办的案件,通过个案分析扎根于社会生活中的根源,以文化的眼光解析人性深处的恶。这本书不仅提升了万全的职业素养,更是万全文化品位的明证。万全如果做的不是警察,是教师、是文化站的、是进城务工的、是村庄里为数不多的种田的,他一样会出书,一样会用文化产品向世界和盘托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一颗文心决定的。

    万全的文心是由家族中的长者养出来的。地处江淮分水岭岗头一隅的小夏集,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小户人家长期形成的与世无争的家风,确保了万全的少儿时代是很“快活”的。万全的父亲在城里的车队当司机,万全的爷爷就在家里看护着大头孙子;这个爷爷虽然没有文墨在胸,但他知道对孙子的最好疼爱,不是溺爱而是教育。“吃的喝的那是不用操心的;就是一天到晚叫我写这个、画那个的”,万全与我聊天时这么回忆爷爷;“我髭髭(即爷爷)是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他一生历经磨难,受尽了欺压与屈辱,他根本不懂得书中自有黄金出、千钟粟、颜如玉的道理,但他知道贾村藩(乡贤)那样有知识的人受人尊重,一生活得明明白白。他始终信奉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道理,所以不像其他人家对待长头孙子那样溺爱,不顾我的资质如何,对我要求极其苛刻,达到不近人情的地步”,万全在文章里的回忆,使我们大致能够看到他的爷爷为了改变家族命运的良苦用心。正是万全爷爷相对比较“正规”的家教,使得万全从小就喜欢看书;及至初中,万全就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日复一日,在一册册空白的日记纸上,一颗乡野的心,渐渐地被文学的情韵氤氲其中。

    多年以后,他的第二本书、取名为《望故乡》的长篇叙事散文问世了。

    这是一篇大散文,达二十万字!当然,这又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万全以“如烟往事”、“印象童年”、“沼泽青春”、“悲情土地”和“随风远去”五个章节的容量,以自己的成长岁月为主线,把一份浓浓的乡情泼墨渲染出来,成为二十多篇各自独立、又互有关联的一本文集。万全的心头,乡情实在过于浓厚,以至于他的叙述密不透风;他想持一柄锋利的手术刀,解剖自己纠缠于灵魂深处的爱与恨,但他在“故乡”二字面前,往往心怀一种莫名的矛盾,而褒贬两难、难以做到。人常说医生一般都不愿为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同理,很多人面对故乡,都有一种不识真面目、身在此山中,无法清晰品出其中滋味的复杂情感。所以,万全采取的叙述方式就显出了一点农民式狡黠:尽量客观,站在画外;让回忆逶迤开去,让沧桑扑面而来。

    万全在对故乡的回望中,他这样写道:“某一天,我们回到不复存在的村庄时,面对一片茫然,才能感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已成为一个概念,那深深的思念如烟如云。”这是一种真切而复杂的情感:生于农门而渴望跳出农门;一旦站在城市的漩涡中又蓦然生发对农村的眷念。这种情感,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现象:乡愁。乡愁,包含了太多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爱也悠悠恨也悠悠、弃之不舍欲说还休;所以乡愁的情状如云如雾如烟如岚,它纠结、缠绕、粘连、攀附在人的内心,不是让你魂牵梦萦,就是让你失魂落魄。万全写作《望故乡》的心理背景,大致如此。

    万全有一支勤奋的笔,和一颗坚定的心。万全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他的写作带来了好处。万全从初中开始的日记,不仅有每日的“流水”,更多的是每日一文——将所见所闻之事,当日写成文章。这就比单纯的日记显得丰富多彩。到了高中,万全成了中学生记者,每天所写,更是与文学接近。多年来,万全以日记为基地,有意识采访的人物达数百人,记述的事情有上千件;日积月累,他厚达人高的日记本里,该蕴藏着多少写作的矿藏呢?万全的笔这么勤,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想一想自己,在岁月里丢失了许多珍贵,真是遗憾。万全还有一颗坚定的心,这颗心不仅归属于文学,更归属于他为“了了几户夏姓人家”树碑立传的愿望。再瘦弱的河流都能映照天空,再卑微的村庄都有人间烟火;万全近乎固执地记叙与抒情,实在是源于他灵魂深处的“小夏集”情结。

    如今,这个皖东丘陵上相貌平平的村庄,终于被它最虔诚的子民用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了。

    万全这事做得不丑。如今的城市扩张,和农村行政区域的调整,使得很多小村小庄不是被吞没,就是被兼并。有些当年被随意兼并的乡镇,如今后悔却已来不及。小夏集能在地图上存留多久,还真说不定;但是小夏集会随着本书的出版,长留在夏家子孙的记忆中,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这也就成了功德无量的事情。

    为此,我为万全称赞。

    我认为灵魂深处有乡情的纠缠,是美的。

   2014年5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临帖的人
后一篇:定远县博物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