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在场”,无以言

(2010-11-26 08:34:46)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灰色评论

不“在场”,无以言

                                                                                       蒋林

 

   

    我将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诗写,统一命名为《在场》。在场,就是置身于现场的意思。这是我的诗歌主张,也是我将主张付诸实践的行动。

    为什么主张在场呢?从写系列组诗《西门大街》开始,我就隐隐约约有了一种认识:人在现场,体验才真实;人在现场;感受才深刻;人在现场;观察才全面;人在现场,诗写才“得味”。这种认识一开始并不是清晰的,它是随着《剃头匠小毛师傅》、《泡棋摊的人们》、《白描西街》、《贴着路边,她缓慢地走》等一批作品的陆续完成,而渐渐浮出思考的水面;等到了《在明光市老年公寓》、《在父亲的病榻前》、《在疯狂英语演讲现场》、《在宾馆的房间与桂兴华谈诗》等这一批作品完成后,我终于拨云见日,形成了“在场”写作的完整诗观,并予以坚定化。

    这是对某种写作的一个反动。某种写作,坐地摸天,异想天开,玄虚艰涩,诘屈聱牙。在这种写作中,你看不到诗歌中的动人一幕;你的目光是被“浮”在纸上的;你在文字的迷宫里晕头转向;你找不到意义。我当然知晓人的内心是一个神秘的“内宇宙”,当然知晓在这个“内宇宙”中,肯定有一些难以确描述和表达的奇思异想——但是请注意,这种难以被原版外化的内心语言,并不是可以将诗歌写得糊涂难懂的借口和理由。写不好,可以不写;写了,就要对得起文字。将主观世界抽象的玄思当做写作对象时,可以通过比喻而使之形象化;而将客观世界的具象写进诗歌的时候,隐喻和象征又会使之微微变形而平添诗意。这是经验。常常读到失败的诗,不免遗憾,也不免思考:诗,究竟怎么写才好?我在那些败笔前伫足探究,一再追问,终于找到一个症结所在,那就是缺乏“在场”意识。

    还是以写内心的隐秘为例。诗人的内视固然是一种必须的姿态,但是其“视力”的强弱,将决定对思维游丝的捕捉,能否成功实现。这里的在场,就是体验和感悟的深刻度,就是有没有下潜到最深层。假如你在内视中,真正看到了内心深处的宝藏,它还必须是唯一的、独特的、不与别家雷同的,否则,又是没有意义。那么,你到底是不是在场,到底是不是对“内宇宙”有真诚的探视,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当诗写放眼于现实生活时,这个在场,几乎就是毋庸置疑的了。身体在场,心灵在场,情感在场,思想在场,然后的诗写才能拨动心弦,打开心扉。

    有人抬杠:幻想以及想象难道不能成为写作的另外一条通道吗?当然能了;我甚至还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提倡“训练幻觉”。但是,幻想和想象,在诗写中属于方法和技巧,而非姿态。幻想和想象也是建立在之前真实生活的“在场”基础上的,没有生活积淀,哪来奇特的幻想和优美的想象;没见过外星人,你怎么画都是有道理的。无论是直接体验还是间接体验,真实感是才是写作的坚强基石;离开了这个基石,写作就会悬浮。

    场是什么?场就是诗写的情境和心境,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你的感官接受到的信息刺激着你的“心”,而你的“心”会滋生诗写的冲动。这个反射系统建立起来后,你的诗写才有可能。我在形成这种认识的时候,想到“百度”这种搜索引擎;是不是诗写不需要在场,仅仅“百度”一下(合理想象)就可以完成呢?想想不行。可能凭借过人的想象力,偶尔碰巧会写出点东西,但是那绝不是写作的长久之计;写多了,肯定是愈来愈苍白的。还是那句话,想象是技术,不是立场,不能用写作技巧来取代写作立场。所以,紧紧抓住“场”里的细节,抓住典型的东西,让它们在你的感觉中刻的愈深愈好,这样,你的诗写就主动权在握了。

    做到在场,并不难。实际上,对于所有的写作者来说,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是一种在场——你生活的现实世界就是由无数的“场”构成的。你需要的是对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场”去用心,用心观察、用心体悟、用心提炼、用心打磨。这样做了,你的诗写将不同凡响。当然,重申一下,这里主张的在场,是作为写作姿态提出来的;一次成功的诗写不仅需要正确的写作姿态,还需要许多技术性的手艺,比如语言。这里就不说了。

    说的就是一个姿态的问题。诗歌要说真话、说善话、说美话、说人话,首先就要有一个正确的姿态;没有正确的姿态,就有可能是鬼话连篇了。那还好吗?

    所以我说:不“在场”,无以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