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才梳“铜钱头”
在节目中,87版《红楼梦》总造型师杨树云与各位嘉宾就近期公布的新版《红楼梦》人物定妆照做了一次谈话,其中新版《红楼梦》定妆照中“铜钱头”便成为了大家的焦点。通过杨树云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类似于铜钱的额妆,最早源于魏晋时期的佛妆,《北齐校书图》中的侍女就是佛妆打扮,那时女孩子把自己的额头染黄,然后学著佛像中的样子将面上的头发梳成螺旋状,这也是那时佛教盛行的写照,除此之外,在唐代还有一种叫渔妆媚子,就是把鱼骨头下面的腮骨等一些东西,把它着了颜色以后,贴在额头上面,当然也有在脸上或额头上画很多的图案,比如鸳鸯,各种花型。这也是我们常常在唐诗中听到的“花面”,当然另一样耳熟能详的装饰物“花黄”也是源自如此,北朝的花木兰代父从军,载誉而归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鬂,对镜贴花黄”,这应该算是额妆的远祖了,可像新版《红楼梦》定妆照中的“铜钱头”又与以上说的额妆有着什么联系呢?“铜钱头”又是怎么来的呢?

《北齐校书图》
栏目中曾为“红楼梦中人”全国总决赛电视评审的曾子航,爆料说“铜钱头”是从男旦那里来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古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女人是不许可抛投露面的,更别说上台演戏了,尤其在明清时代,所以那时戏曲中的角色都是有男人扮演的,也就是“男旦”,大家知道男人和女人在生理结构、外表、面部感觉都差别很大,那么男人为了在扮演旦角时,掩盖其生理特征,便运用我们看到的类似于“铜钱头”的额妆作为遮掩,到了梅兰芳时代,又由梅兰芳大师将这样的额妆发扬光大,戏曲的“铜钱头”便如此延续至今。那么新版《红楼梦》中运用“铜钱头”是不是非常不妥呢?现场造型师杨树云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梅兰芳
“铜钱头”虽然形成于戏曲,但它确有生活原型,古代人确有这样打扮的,但需要提出的是,在现实中只有结了婚的女人才能有这样的额妆,少女是不可以的,由此可见新版《红楼梦》中宝黛钗等小姐如此额妆确有欠妥之处。杨树云还提到,生活中的“铜钱头”也并不如同现在戏曲中那样死死的一个黑片子贴在额头,起初的“铜钱头”而是人们使用真发一点点盘成的,是非常有层次感的,所以杨树云表示,在运用“铜钱头”时如果能把这种层次感设计出来,新版《红楼梦》中采用这种额妆还是可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