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感悟随笔文化谈天说地休闲购物理财生活古玩打眼白明 |
说说“打眼”这点事
“没有造假就没有文物,没有打眼就没有收藏界。”在收藏界,将看走眼,把假货当成真货称为“打眼”,虽然受骗的情况千奇百怪,可追究其原因则无一不是贪念作祟。近日《打眼》一书作者白明做客BTV—3《科教观察》时,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验,谈出了对打眼的另一层看法。
“打眼”是古玩收藏界的一句行话,在北方方言中有“看走眼”的意思,但放到收藏界的玩家那儿,就不只是“看走眼”了,收藏界讲打眼意味着“把赝品当真品买了,折了本了”。不仅如此,打眼更关系到玩家的眼力和声誉,于是,打眼成了收藏界最讳莫如深的一个词,鲜有藏家提及此事。
有着多年收藏经验的白明谈及此事,笑谈“收藏界就没有没打过眼的人,甭管你是多大的行家,总有走眼的时候”。不过这个打眼还真不是所有人都能打的了眼的,因为什么呀,尤其这文玩打眼,往往什么人打眼多呢?一知半解的人。说他什么都不懂,一张白纸,北京讲话就是一棒槌,就是跟着塌儿哄的,他还真打不了眼,因为他不喜欢,彻底不懂,他也不上这当。
往往上当的都是什么人呢,看几本书,有点东西。自认为自己在这圈里面,虽然不能说游刃有余吧,但是感觉良好。这个时候他一进入市场之后,就会不自觉的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和那些赝品去对话。当他用自己的知识和赝品对话时,他肯定是劣势,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个时候他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因为什么呢,他刚懂一点,卖主一看他往那一蹲,一拿东西,卖主的话就跟上了。
“大爷,您喜欢老窑啊还是喜欢三代啊”,这是行话,他可能不懂,但是他这只手只要一摸,摸到一个老碗,这卖主的话又来了“玩老窑的,高古啊”。啪一摸,摸到青花碗了,“这三代的,玩官窑的,品位高啊”。这话是横着竖着,怎么说都对。然后呢,他总得看几本书吧,只要他的知识跟卖主稍微一对话,他说出一个词来卖主用十个词等着他,然后把这十个词全免费送给他,变成他的东西,最后还得说,“大爷,您眼力真好,学问真高,跟您买不买没关系,跟您教了我不少东西”,实际这都是卖主说的。
这时候,有些买主,觉得就这么走了没面子,或者说显得有点无能,反正也没多少钱,买了,“这什么老窑?老窑要了。这三什么来着,三代?三代也要”。走完之后,卖主还得劝你,“这好,大爷您瞧您,弄好了,您回去等发财吧,留它就是钱,您可占了便宜了。”走完之后人家肯定说,拜拜吧您,整个一个冒儿爷。这就是现在很多初入道的收藏爱好者,容易犯的错误,个人英雄主义。
那么打眼是不是是一件很丢人事呢?也不是。在古玩收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的很经典,是代表广大收藏爱好者心态的,叫不冤不乐。打个比方说,爬趟山回来一身臭汗,累的贼死,冤不冤啊,不冤啊,图一乐,晚上吃的香睡的好,这叫不冤不乐。说在古玩市场花不了仨瓜俩枣的,花个几百块钱买个东西,跟历史有点接近,但是没有沟代,这种赝品也没什么,不伤大雅,无所谓的。
所以在节目的结尾,白明也一再强调,“不是说我写的打眼我就觉得打眼是那么可恶,那么不值得一提,那儿寒掺,那么让人觉得丢人,也不是,打眼的过程中它也是个学习过程。”
您想知道古玩界有哪些骗人的手段吗?您想知道如何识破古玩收藏中的骗局吗?9月4日BTV—3《科教观察》将为您展示古玩世界中的打眼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