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寨沟外看“藏迷”:衍生态的歌舞联袂

(2012-03-12 01:03:11)
标签:

共乐壶天

九寨沟

“藏谜”

尼康d3

尼康v1

分类: 神州走营

    杨丽萍和容中尔甲联袂的大戏。历经【云南映象】,【藏迷】和【云南的响声】,如今的杨丽萍,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商业运作。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是想如【云南映像】一样包装,借杨丽萍的力,打容中尔甲的牌。设备,尼康D3+70-200mm外,又试了试尼康的小V1...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几年【藏迷】在国内外都有巡演,我是在九寨沟的漳扎镇,川九公路南侧的“藏谜大剧院”观赏的。这里是“藏谜”的长期演出地点,楼座加池座,约有1200个吧。有幸,拍到了杨丽萍和容中尔甲二位主角儿,精湛的表演加精彩的演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P1 

    所以,包装是这样提【藏迷】的: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和藏族歌唱家容中尔甲精心打造的,中国首部藏族原生态歌舞乐。小到出租车里,大到路旁的巨型广告牌,当地的宣传比比皆是。

    【藏谜】中,展现藏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场面,比如藏民收青稞、打场、晒青稞的情景,修缮圣地布达拉宫时的“打阿嘎”,表达男女情感的“长袖舞”,还有“赛装节”上色彩缤纷的藏族服饰展示等,确实都是对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实还原,是不加修饰的美,把生活和舞蹈完全融合在一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 小到出租车里,大到路旁的巨型广告牌,当地对‘藏迷’的宣传比比皆是。

 

    室内拍【藏迷】,舞台灯光多变,不说D3,因为它有很好的低照度,说尼家一下子炫出的两款微单V1和J1,二个“1”不同的只是:V1内置EVF但没内闪,J1有内闪灯却没有EVF。个人习惯,我用到内闪的机会不多。

    将V1的高感光度降噪功能打开,在ISO 1600之前,画质表现挺好,可用的感光度,至少可以算到这里。在暗环境拍摄,V1的见不到满屏的花花绿绿,噪点控制和EVF的细腻度不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 容中尔甲的“藏谜大剧院”。 九寨歌手容中尔甲,来自藏区土生土长的农牧民,成立有“九寨沟容中尔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藏谜大剧院”据说现今已经收回投资了。“剧院”采用传统的藏式建筑的设计手法,厚重的平面形态,起伏的屋顶,更好地融入了周边的环境,和谐共生的境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 

    【藏谜】是以原生态为“卖点”的。原生态,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

  对于藏族来说,唱歌跳舞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快乐和悲伤的时候,都要唱歌,他们所展示的,是人在天地间的舞蹈,是人作为自然的一员发自内心的一种生活状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7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9

    这些来自各个藏区的舞蹈已经在那里流传了几千年,【藏谜】就是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原汁原味的歌舞集中奉献给大家,这东西,即使你去西藏旅行也不能完全看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0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1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2

    “牦牛舞”就被赋予现代特征,牦牛们不仅会立正、稍息,还跳起了时尚味十足的现代舞;在群舞《夏拉舞》中,杨丽萍更领着五位藏族帅哥跳起了极酷的舞,展示了其率性的一面。演出中舞台灯光、舞美、服饰共同营造的华美视觉享受也得到了观众的赞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3

    藏戏中还离不开演员扮演动物登台表演,这些动物都被罩上了神灵的色彩,显示了藏族人的一种图腾崇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5,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演员,那就是小羊羔“叉叉”。很多朝圣的藏民背后都跟着一只驴或者羊,特别具有意味,“叉叉”不但能够听懂音乐,还会与人沟通,剧中老阿妈在风雪中去世时,“叉叉”还会守在她身边,不停地舔她拱她,十分感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7 九寨沟的藏羌民俗表演由来已久,在九寨沟表演的演员个个都有漂亮的嗓子和舞蹈才能。神秘的西藏乐器六弦琴和大法号,藏风浓郁的石墙,木桩,玛尼石等舞台布景,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的就是完整纯粹的藏族风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8【藏谜】中有很多藏族的“绝活”,像六弦琴,这是别的民族没有的,像长袖舞里藏族的姑娘和小伙子把袖子甩得像行云流水一样,他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谈情说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0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1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2  藏族,生活在明净的蓝天下,有着无比澄澈的湖泊,他们喝酸奶,吃奶酪,穿皮靴,戴毡帽,弹六弦琴,跳踢踏舞,也许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们自己感觉很快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3

    演员的演出服装都是依藏族人生活着装制作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贵重的饰物,都是真材实料,有些还是演员自己的私家珍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6

    该剧所涉及到的舞台表演元素都是以原生态的元素形成,音乐、舞蹈、器乐、演员包括现场的舞美道具,大多都来源于民间的收集和整理. 夸张的民族服饰,黑布绣花坎肩,大红的裤子,两个垂肩的布艺耳环,清瘦的脸庞,讲到尽兴处伸出纤长的手指,比划出优美的姿势……这一切都是杨丽萍式风格。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7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8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0

    【藏谜】中展现藏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场面,如藏民收晒青稞,打场的情景,修缮圣地布达拉宫时的“打阿嘎”,表达男女情感的“长袖舞”,还有“赛装节”上色彩缤纷的藏族服饰等,都是对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实还原,不加修饰的美,把生活和舞蹈完全融合在一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1

 

     藏戏的面具很特别,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蓝色黑色代表劳动群众,红色代表国王,绿色代表王妃,黄色代表活佛仙人,半黑半白,代表告秘者和女巫。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2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3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4

    【藏谜】的演员,有一多半是来自牧区的牧民。

 

 

   在云南,杨丽萍提醒摄影人,不要用顶光来拍她,因为那样拍出来不漂亮。

    云南有很多民间音乐,没有乐谱,很难继承下来,民族歌舞这种方式,可以把音乐传承和延续下来。大型民族歌舞演出中,姑娘们也在展现云南省原生态的歌舞,【七彩云南】,【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中,展现多民族的歌舞乐。

    小V1,使用一块3英寸92万像素的LCD,一块0.47英寸144万像素的EVF作为取景装置,从参数上看并非顶级,但实际的视觉效果确实不错。V1的屏幕色彩并不浓重,偏向真实,LCD和在电脑屏幕上看并不会有明显的落差。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5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7

    小V1机身,没有特别稳固的握持手感,背面的一块小胶皮,倒是很利于拇指的固定和防滑,建议用V1,一定要搭配肩带或者手绳!

    小V1的多用途热靴接口,可外接1系列的专属的如闪灯,LED灯等,想在1系列上使用尼康SB系列闪灯,就放弃念想吧。与尼康D单反不通用,确实需要勇气。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8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0  

 

    杨丽萍以推出这部原生态歌舞集,来保留濒临失传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臻宝,是对世界文化一种无私的赞助行为。来自云南的淳朴舞蹈,是对爱的一种歌颂、对生活的描述,但城里人丢失了很久,民族舞蹈与城里人很容易沟通,不会觉得陌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她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是用京剧行头改良的裙子,用老绣片制作的无袖上衣和用新绣片打造的帽子;还特地拎着一件《云南的响声》中的道具,那是“公老虎和母老虎”一幕里,“母老虎”用来挂在“公老虎”下身的一个红色竹制鸟笼,笼子中间,是一只绿色的竹制小鸟。杨丽萍笑着解释:云南的女人们不哭不闹,给男人挂上这个是提醒他们:管住你的雀!

   一身黑衣、手持牛铃、发系牛角的杨丽萍不再是那只优美动人的孔雀,摇身变为一头充满力量的妖牛。巨大的树鼓,是创作【云南的响声】的灵感来源,最高能达到3米,仿佛来自远古的纯手工乐器,是她偶然遇见的。杨丽萍费尽心思,将这几十面大鼓从中缅边界热带雨林的各个原始部落中拉上舞台,最终成为了舞台上的巨型器乐之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九寨沟外看“藏迷”:衍生态的歌舞联袂

 

    如同这个“雀笼”所显示的,杨丽萍导演的【云南的响声】依旧将视线集中在云南少数民族的质朴生态文化上,内容大多围绕生与死,男与女,现实与虚幻。但【云南的响声】又不只是将原生态搬上舞台那么简单,杨丽萍说,现在这个叫“衍生态”。

    创作期间,这些在云南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将先辈留下的文化财富发扬光大:例如一根长数米的翠绿竹子,带着鲜嫩的竹叶,中间打上孔做成笛子,尾端同样打上孔成为了萧,由一对恋人在舞台上同奏,颇有意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看多了当下缺乏想像力与内在爆发力的舞蹈,才发现我们多么需要杨丽萍。从1986年代表作《雀之灵》一路走来,她不仅延续、发展了传统民族舞蹈,更可贵的是,她还带领着一群年轻人,在舞蹈的历史当中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

  一边说着“现在舞蹈最不好做了”,一边做得风生水起。杨丽萍引进了“监察制度”,让专家在台下给演员打分,促使演员在舞台上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她还事无大小亲力亲为,连演出场刊的策划记录等琐事也一并承担。

  最让杨丽萍欣慰的,那些被云南映象文化公司选中的孩子,有的来的时候还打着赤脚,他们在【云南映象】中带领家庭脱贫,有的还回乡盖了房子,这些演员大多都留在了【云南的响声】。

    有的人觉得老虎不吃羊、羊不吃草、草不吃泥土就是生态。其实,原生态它一定是你吃饱了,才有力气去跳舞。像我们以舞蹈为生的人,把舞蹈编好了,能有市场,生存下来,让演员的孩子上学,有收入了再来跳舞。

  杨丽萍,不仅拥有个人票房号召力,还打造出了数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可以期待的是,她有一天无法在舞台上飞旋的时候,还能够用她的商业天赋,发掘出更多新人,让她的舞蹈生生不息。她不仅是个舞蹈天才,还是个商业天才。

    原生态是一个人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态度,而不是把几个民间的原始舞蹈搬到舞台上就是原生态。

杨丽萍挎菜篮逛车展秒杀一切大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