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不同的部族小村落,虽然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但都几乎完好的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这些对于日趋一统,精彩纷呈的外面世界,无疑是难得的人文博物馆。小村给人的感觉,人是清新,淳朴,友善,房是帐篷与石头,散乱与混搭。小村口外的台阶上,犹如一个硕大的T台,在“天桥”之上,走台的‘村模儿’们释放着尼国服装隐喻的民族色彩。除了我,没有观众,每个村里人都是演员,尽情上演着他们自己的‘时装表演’。
纱丽,旁遮比...劳动创造了美,服饰带来了秀。一身身民族色彩的展现,一双双看到天堂的瞳仁,一浮浮自由自在的灿烂。

p1

p2

p3

p4
时至今日,印度教已融入尼泊尔人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供奉的神灵上,这些外来的印度教移民,除印度教的传统神祗外,也将佛教和一些地方宗教的尊神吸收到他们的‘万神殿’中。这种做法,使得印度教变得更易于为当地原住居民所接受。

p5

p6

p7

p8

p9
尼泊尔人包括白种、黄种、混血人种。人种的多样性使尼泊尔自古就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尼泊尔妇女们的传统服饰,包括色彩鲜艳的沙丽和旁遮比。年轻的尼泊尔女孩穿着纱丽,飘逸动人。她们的身材自然匀称,好像从不刻意去减啥肥。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尼泊尔男子头带彩色或黑色礼帽,这种礼帽也被称之为尼泊尔帽。穿着宽松的衬衫长裤。正式服装的上装为白色礼服。类似我国旧时的长衫,但比长衫短。下装为舒适的长裤,裤裆大而裤腿小。除外,以当地特产的手工布料缝制的背心、长裤、套装,包括尼泊尔北部高山区的藏衣藏饰,很具民俗。

p17

p18

p19
高级种姓与低级种姓在尼泊尔,原来有着区分,广大西部山区,原来属于铁匠、皮匠和裁缝等职业的人属于高级种姓,称为切特里或刹帝利,婆罗门之类的。但人数很很少,整个村庄不可能为所有高级种姓的人从事服务性工作,使大多数高级种姓的人,不得不自食其力,干一些不合于原来他们种姓身份的工作。天长日久,干着同一工种的不同种姓之间的界线便不那样严格。在许多农村,常可看到,高级种姓与低级种姓人之间互相交谈,并以兄弟相称,农忙时互相递茶递水等等。另外,按照种姓制度的规定,各种姓必须实行内婚制,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远不是如此。

p20

p21

p22
纱丽?一块长4~8米的现成衣料,穿时下端紧紧缠在身体肚脐以下部分,上端一般披在肩上,也可裹在头上。与纱丽配套穿的还有衬裙和紧身小上衣。紧身小上衣为短袖,圆领,长不及脐,紧紧箍住胸部和后背。纱丽通常印有五颜六色的图案,质料有棉、丝或毛,颜色或素雅、或鲜艳、或相近、或对比,围裹之中显得恰到好处。
纱丽的穿法有上千种,穿的时候先穿好小上衣和衬裙,先将一端在腰上围成一圈后,打一个死结,然后看个人的胖瘦,将后面的布绕腰部三到四圈;别到腰上,有点像披浴巾;最后剩下的一段从胸前搭到肩上,胸前这一块应该打开后叠出几个辙,绕到头上,披下,头上可用发卡别住。
旁遮比?也是一种套服,由卡米子,朱利达尔和杜巴尔达组成。卡米子是自脖颈以下长及膝盖的长袍;朱利达尔是一种自膝盖以下逐渐收紧的收腿裤;杜巴尔达则是一种长约3米左右的围巾,通常搭放在胸前,两端分别垂于肩后。这种套服,原为印度旁遮普邦妇女的民族服装,后来流行于印度及其周边国家,成为仅次于纱丽的传统服装。
蒂卡?前额常点着浓浓一团红色,类似我国的朱砂痣,也称吉祥痣。蒂卡蕴含着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信仰和大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