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皇道看雪:玉泉山路上的食居和石居

(2010-03-08 23:27:53)
标签:

共乐壶天

玉泉山路

石居

妙云寺

食居

分类: 北京敢情

     北京海淀的玉泉山路西段,指玉泉山之西宫门到香泉环岛的一段。金山,玉泉山,香山一带就流传有“一溜边山七十二府”之说。这路,是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游的必经之路,当然也算御道了。说当年乾隆帝在雪飘西山之时,曾数次沿着这玉泉山路西段去西山赏雪,有的王爷不够上朝的资格,又想萌个升官发财的小报告给皇上,得知乾隆帝下榻玉泉山后,就估摸着跪在御道上,雪天拦御辇,守着机会递自己的奏折。

    260多年后的现如今,那个妙云石居,仍留在玉泉山西边香山御道上。雪中的旧石居和紧邻的新食居,别有一番旧景新食之色。“食居”源于“石居”两字,于是,就形成了东“食居”,西“石居”。拱门上的“石居”二字,即为旧人张荫堂大人所书。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和北京具多的古迹相比,这个小小的“石居”绝属名不见经传的。反之,才给了小人物去发掘和扩展它的机会。

   到底在西山的何处方位,特自制了路书: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查“胡适日记”所获:1924年的腊月初八,石居的最后一位主人,张荫堂,第一位担任驻藏大臣的汉族官员,曾在石居府上的同一天,中晚二顿宴请去西山赏景的胡适等达官好友。

    欧阳修做州官的时候,常常呼朋引伴跑去山里,就为寻一处清静的地方,饮酒吟诗或是聊官场八卦。食居则意图给现代人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品餐,品酒,品茶,品文化。

    任何一人,包括厨师和普通人所自创的形成风格的独特菜品,都可以称之为私家菜。食居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菜品独特私密而雅致,采用的也多为普通的食材,关键是独特的做法。选择食居的理由,除了神秘美味亲切,还得加上一分历史、一分文化。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始建1745-1747年间的“妙云石居”,坐落玉泉山脚下,景色优美。传说整建后,荣遇乾隆帝当年临驾香山,途经此地,红日高照,祥云紧随,金辉四映。乾隆帝即景叹曰:“妙哉,云也! 天逢御赐,故名妙云寺 

    随叫做“寺”,可它260多年从无过香火,只是有过三个历史人物。北京的王府也好,宅门也罢,由于主人功名上的兴衰,易主或分割的情况很多。这是个有争议的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故居主人先后有三:

    1.乾隆年吏部尚书大学士宰相刘墉(罗锅)的行宅;

    2.赐给山东巡抚贵泰的家庙;

    3.清末最后一任驻藏大臣,民国首任驻美公使张荫棠的别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刘墉的行宅:

    乾隆28年(1773),乾隆诏开四库全书馆。总共有4300多人参与其事。编纂机构先后16人担任总编官,副总编官也先后有刘墉等12人之多。

    传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库书馆的总纂之处,设在圆明园的文源阁。刘墉家居城内的东城礼士胡同129号院,往返文源阁颇为费时。便在西山买下了一处临时房舍,即为这四季青乡普安店村口的妙云寺。刘墉曾手书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可以看出,当时妙云寺的日子过的隐居安闲。刘墉任编修那些年,小翰林颇是自在,是他人生中较为自得自在的时间。现今人们路过这座房宅,当地老户有的就会告诉你:是刘罗锅子住过的。当年,时任总编官的纪晓岚(唯一的一位汉人总编官)也因编篡四库,在海淀买下槐西寓所。《阅微草堂笔记》中,称作“槐西老屋”。

贵泰的家庙:

    又说,刘墉相中此寺做行宅20多年之后,妙云寺又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赐给山东巡抚贵泰作为家庙,贵泰深感皇恩浩荡,在玉泉山边,老古槐下,妙云寺旁,宴客数日。刘墉是山东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身为山东的巡抚在家庙中,还另立过已经故去的大学士老乡刘墉的画像,是想沾些帝(地)气和才气,指望步后尘而高升。

石居的由来:

    再说,至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贵泰的后人将家庙卖给了驻藏大臣,祖籍广东的张荫棠。张家将其改建为别墅,取名“石居”,并换上了“石居”的石匾。张荫棠是清末最后一任驻藏大臣,宣统元年(1909)又出任美、秘、墨、古大臣,中华民国成立次年(1913),张荫棠又出首任驻美全权公使。

    西藏的格桑花是波斯菊的一种,驻藏大臣张荫棠带来的花种,拉萨人称这种花为“张大人花”。(以人的名字命名的花极少听说),他把从内地带来的花种留在了西藏。100年后,这个被藏族百姓命名为“张大人”的鲜花已经开遍了西藏。在拉萨十里长街上,在布达拉宫高高的石阶两旁,到处都可以看到成片的张大人花。

    访旧寻迹,问起张荫堂,人都称知之甚少,对其“石居”更是不甚了知。渐渐被淡忘在历史的烟云中。寻访当地老人,对当年的繁华也有说法,据称张荫堂大兴土木,不惜耗资建此宅第,其建筑相当体面,以示其门第之高贵。颇具四合院式布局,总面积约2400多平米。石居2001年被定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食居私家菜完全依地靠景,精益求精而出品,现凉热菜品有百余道。招牌菜以驻足落脚此地的历史人物喜好之食发掘整理。菜谱不固定,随材料品质决定烹煮方法,厨如作画,讲究创意,性情为厨,席有创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门前数百年的两株古槐,距离地面两米多高,还标着“古树AO1241”字样的小红牌。古树至少已经有800年以上的历史,其级别是一级。古槐,见证着“石居”的变迁,守护着这条曾经的贵族皇道。

    老槐常代表着世事沧桑。不仅因它的长寿,更是它有顽强的品格。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今有古建筑院落“石居”,在金山之南,玉泉之右,香山之左,清乾隆年《日下旧闻考》记为“妙云寺”。其门前东西走向的林荫路即旧时玉泉山至香山御道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食居门外有三株古槐,以符“槐门”之称,古意犹存。老槐传承着文化。这树所以在京城最多,一是自周代起就是皇宫里种植的树,有“宫槐”之称。京城的故宫至今还有很多古槐。二是自古以来,槐树就为公卿大夫之树,周礼中就有“三公面三槐”的说法。

    槐树是贵人之树,周朝的大王(皇帝)听政大殿前面,左右两各种有九丛刺棘;中间正对路门的地方,则栽种三株大槐树。百官上朝前立在丛棘下等候入朝;级别最高的官员为太师、太傅、太保三位大员,当时又被为三公。三公就立在大槐树下等候入朝。久而久之,槐树就成了三公的象征。自元代建大都城时,国槐就成为了北京行道树的当家树,到明清两代北京的行道树基本上都是国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一个借独特环境,有人文背景的地界。妙云古迹,老槐府门;把玉泉山路的自然环境,古为今用的兴致装修,齐备到位的餐饮设施,精猎娴熟的厨服员工四位一体,巧妙融合。

    颇像北京奥运开幕表演画卷的食居服务台,左侧的立柱则设计成一支大毛笔: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隔板,隐约呈现“食居”的字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杉木材质的“进士”的挂匾,老物件,是当年张大人科举考取功名之证。 进士,其学位,相当于今日之大学毕业生,而状元,榜眼,探花为其中最优秀者,状元则是最高科名,最为荣耀,成为进士之后,按清朝制度,除发衣服,鞋帽之外,另奖励银两,为题刻匾额,立旗杆或奉旨修建牌楼,牌坊。

    进士登科后要授予官职,张荫棠德才兼优,官至内阁中书,封疆大吏,他的历史做为和人品,通过说明牌就会有一简单了解。匾额沉淀着历史文化,前人说: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依照隔壁“石居”原来的老主人:先是清朝山东巡抚,山东诸城籍人贵泰;后有驻藏驻外大臣,广东新会籍人张荫棠的饮食喜好,发掘整理出鲁粤搭配,南菜北制,迷踪创意的居家菜。意图找一处僻静,把品食,品饮,品文化有机的缘聚在一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大隐于市的轻描淡写,远离城市里喧嚣,不要太闹,有景有食,适合几个朋友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和闲暇的时光,把美食融入到生活态度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坐在水车下,遥想往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清代所有的铜钱,洗手间里皆有。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饭菜的边上,配上些可以渲染意境的东西来提升饭局的内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魏晋时有诸多异人,他们隐居某处,把酒言欢。这在吃喝上属于散淡的方式,无所谓吃喝,一切都在眼前,一切也都在嘴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食居,稳定地维系传统,不依靠客人的口味改变,而坚持原汁原味是他们的最大特色。居主认为,如果客人不喜欢,说明他不适合这里的菜品,但食居的菜品会坚持原来的风味去寻找相应的群体。

     厨师长的杰作,所有的“器官”,都选用的是店里的食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