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源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曾开启了中国社会学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即以大学为依托,把人才训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树立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这一优良传统的体现者,则是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创建的沪东公社,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社会服务机构。
对弱势人群的观照
沪东公社成立于1917年,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即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也没有停止服务,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在谈到沪东公社的创建初衷时,曾担任沪东公社第六任社长的金武周这样评说:“沪东本郊野之区,虽工厂林立而荒原满目。时有葛学溥先生者,闲步其间,目击现实,慨然有组织团体改进民生之宏愿。”
葛学溥即是沪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始人,他的英文名字是Daniel
H.KulpⅡ。葛学溥是美国布朗大学毕业生,后来作为一名传教士来到中国,担纲沪江大学的社会学课程。在教授
“社会调查”课程的过程中,葛学溥指导学生在杨树浦地区的东部搜集有关住房、人口、工业、教育、宗教等方面的资料,并制成图表,这是中国大学中进行的最早的社会调查。杨树浦一带工厂林立,人口密集,工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都相当差,社会矛盾突出。可能就是这次调查引发了葛学溥创办社会服务事业的信心,他于1915年在沪江大学校内组织了一个“沪江社会服务团”,实施慈善方面的救济贫苦,并且希望通过对社会状况的深入研究达到改正社会陋习的目的。“沪江社会服务团”附设了8个小组,开展面向贫民的社会服务工作。1917年,葛学溥将社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校外设立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英文名字是“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直译为“杨树浦社区中心”,葛学溥给它起了一个很优雅的中文名字—“沪东公社”,
此后一直伴随杨树浦的居民走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
沪东公社提供的服务的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起步阶段是从对周围工厂的工人开设补习班开始的。随着办学经验的积累和经费资助来源的扩大,从开办小学日校招收附近工厂工人的子弟,到开设夜校辅导在职的工人,其形式根据对象的不同而纷繁多样,在学学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除教育以外,沪东公社还开办了民众图书馆、民众代笔处、民众食堂、民众茶园、民众同乐会、施诊所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使沪东公社的活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直接参与当时的难民救济,以及专门面向学徒开设夜校等,这一路径基本上持续到抗战胜利。
专业教育、人才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完美结合
著名社会学家蒋旨昂在1944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导论》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教育应以‘训练’、‘服务’、‘研究’三者合一为最高原则。”沪东公社在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沪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使他们在实务操作中得到了训练。而且,沪东公社的历任负责人均为该系教师,这又促进了研究的开展。这种情形与今天高校教师领办社会服务机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沪东公社的发展历程中,沪江大学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后方基地和物质支柱。沪东公社所开办的各项事业能够维持下去,其经费一部分来自所办学校收取的学杂费,一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其中包括学校教职工的捐款。
沪东公社开展的长达30多年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现了社会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崇高使命。历史给我们经验,历史使我们自信。今天,我们更应结合现实的制度环境、政治架构和文化传统,弘扬社会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崇高使命。
原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