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负人间光阴尺,此生只为一事来——致敬梅葆玖、陈忠实二位先生

(2016-04-29 15:19:01)
标签:

杂谈

不负人间光阴尺,此生只为一事来

——致敬梅葆玖、陈忠实二位先生

文/聂昱冰

2016年的暮春注定是悲伤的,仅相隔五天,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就先后离去。任人间无数追忆的文字化作翩翩蝴蝶,遮蔽住了本应和煦美丽的春风春月,却再也追不回那仙音袅袅,那如刀刻斧凿般每一个字都能直击心底的翰墨文章。

关于二位先生的人、戏、文,已深为世人所知,也深受世人所敬。正如我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有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的一段话:“昨日探望,精神尚好;今晨惊雷,巨星己垂。哲人其萎,文坛大恸!”话不多,却说出了所有写作者的心声——大恸!

陈忠实老师创作《白鹿原》的过程,曾经是我们青年作家们的一节必修课,熟知了先生创作这部作品时的艰辛,就真正明白了,什么才叫“用生命和心血去创作”。以后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如果遇到沟沟坎坎,就想一想先生亲历过的岁月,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可现在,白鹿原上星辰已坠落,挫折中再想寻求动力和支撑,年轻写作者们的目光又该投向何方?

梅葆玖与陈忠实二位先生耕耘领域不同,人生际遇也截然不同。梅先生是被命运选中,继承京剧梅派衣钵,从十岁起学艺,超过一甲子的时光都致力于梅派的传承与发展。陈忠实先生则是选择了写作这条道路,然后一直朝前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寻捷径、不求奇巧,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只为了心中那个属于文学的梦想。

梅先生的戏仿若来自云端,每每听过之后,会让人觉得确实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在人间能听到一回,是福分也是机缘。读陈先生的小说,则会认定这种文字是从陕西的黄土地上一寸寸生长出来的,是田野中那片最结实的庄稼,是庄户人家年复一年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承载着庄户人最执着的梦、最深沉的爱,看着它就让人心里踏实、安稳。

不论是先生的代表作《白鹿原》,还是我最喜爱的中篇小说《康家小院》,书中每一个字都没有离开那个村子和那群人,可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中国农民积攒沉淀了五千年的情与魂、心和胆、痛和泪。所以,先生书中随便一句话、一个描写、人物的一抬头、一回首,都能触动到读者最深藏着的情感和神经,所带来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甚至再也不能平息,成为了自己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而梅先生的戏之所以精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一个身段、一声唱腔、一个眼神,就能醉了观众的心,则是因为他自幼就秉承梅府的家学,对中国各种传统文化都有着非常精深入髓的研究,把各种文化的魂脉解透之后融进了自己的戏中。

就像一位最有经验最热爱土地的老农,会花一辈子光阴去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了解四季的变化、每一个节令的阴晴雨雪、了解每一颗种子的脾性一样,陈先生是用自己这一辈子去了解他的书中想要传递出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式的世象人间。梅先生则如同最博学又最谦逊的学者一样,研究所有与戏曲相关的、或者看似无关的学问,再把这些学问都变成京剧这门学问的一部分。

所以,这二位先生的作品才能广为流传、深受喜爱,并且一直被人们所记忆、所传诵。可以说,这份能够被岁月所铭记的殊荣是所有人的追求,但真正能得到的,却少之又少。二位先生得到了,因为他们确实做到了“此生只为一事来”。

人这一生时光有限、岁月苦短,认准了一个目标、确立起一个理想,就把自己毕生的时间、爱、情感、毅力、激情都投入其中,有生之年,一天都不肯辜负光阴岁月。这是二位先生度过人生的方式,也应该是最正确的度过人生的方式。

二位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都达到了近乎虔诚的境界,当然他们也都是天赋大才之人,所以也许我辈庸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对先生的成就高山仰止。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景仰他们的精神、效仿他们的行为,尽可能不辜负自己这一世岁月,有朝一日,回首这一生,可以欣然说一句:“我也做到了,不负人间光阴尺,此生只为一事来”。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