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路灼灼

(2014-10-07 18:11:02)
标签:

文化

丝路

塔尔寺

史册

敦煌

2014,9.11—9.21,11天时间,我穿过了横亘在中国西北大地的丝绸之路。从西安咸阳飞到敦煌,从敦煌飞到张掖,从张掖乘车七个小时翻越祁连山脉到达西宁,又从西宁飞到了乌鲁木齐,跨越四个省,路途辗转近四千公里。

 

11个日夜,在未央宫遗址,我的手指真实触摸到了汉代宫墙和基石;在新疆博物馆,那些干尸、丝织品的残片……每一件都像是一个强劲的时间漩涡,仿佛只要再朝着它靠近半步,就会被它硬生生拉扯进另一个历史时空之中,在那个时空里、在火堆前,与古人一起虔诚舞蹈,向天地祈求太平;在莫高窟的球形影院中,古战场的厮杀声、古代商队因为山崩坠下山崖时的哀嚎声,就在耳畔响起;在青海丹噶尔古城,一副地图明明白白标注着,在清代光绪年间,茶马古道重镇丹噶尔附近的义学就有一百多座,汉人在行走丝路的时候,也把儒家文化一路传播;在西宁,夜色街头,街边有三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们是汉人的相貌,也是汉人的穿戴,可忽然他们三个相互挽着手臂,齐声唱起了一首藏文歌,浑厚的歌声在夜色中久久回荡;在清澈如江南春水般的黄河源头,清真寺中传出的唱经声能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在祁连山麓,亘古不化的冰雪,和雪水滋养出的丰饶草场,就像是女神的王冠和丰满柔软的胸怀,第一次感受到,一座高山的属性:是母亲;在张掖,一只正展翅欲翔的秃鹫标本,好像下一刻,它就要带着一块人类灵魂的碎片飞向天堂……

 

这些,都是丝路。是丝路上的历史、现在、风光、人物……可丝路究竟该如何形容?

 

在青海,主人送给了我一本专门写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塔尔寺的书,书中这样写道:“远远看到塔尔寺,你会想到很多很多,可当真正走进来之后,你的思想却变成了一片空白。”当我真正见到塔尔寺,也真正走进去之后,我相信了,这是对塔尔寺最好的形容。也是我目前找到的对丝路最恰当的形容——没有走到丝路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丝路,可一旦真正穿过丝路,心中却变成了一片空白,丝路就在那里,你却已不知该如何形容。

 

丝路,它确实是一条承载满了故事和传奇的路,也确实是一本厚厚的史书。但它更像是一个巨大而有力的生命体,绵延千年,依旧光华灼眼,生机勃勃。只要走近它,就能听到它稳健的呼吸声,和咯咯作响的骨骼伸展的声音。

 

也许,在比汉代跟更久远的古代,丝路就已经开始自己生长。

 

祁连山,焉支山,日月山,黄河,黑水河,是它的肌理。鸣沙山,月牙泉,戈壁古道上每一次日升日落,每一棵胡杨绿了又黄,是它的魂魄。不同的种族、语言、文化、习俗、信仰都在这里毫无障碍的碰撞、交融,所以,‘包容’就是它的性格。

 

直到有一天,一位伟大的君主,把目光投向了它,一位伟大的勇士,接受了君王交出的使命,真的走通了它。从此,它一发不可阻挡,记录下了丝路两端几代王朝的兴盛,也记录下了丝路沿途,无数城邦、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丝路上滚滚流淌的财富比戈壁的黄沙还要汹涌不绝;在丝路上闯荡的商旅,每一个都堪称真正的冒险家,每一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都能如史诗一般传唱。

 

岁月,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把丝路雕刻成史册。而风沙,又一寸寸把史册重新消磨成了黄沙。

 

阳关,塌了又建;烽火台的烽烟熄灭了又重燃;祁连山麓的牛羊一年年送过春去冬来;莫高窟的壁画从无名工匠们单纯的信仰变成了举世瞩目的瑰宝……丝路就这样一步步走过不同的时代,走得比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沉稳、都要久远。

 

今天的丝路上,没有人再开凿石窟,可敦煌的夜色里,仍旧有无数无名工匠一刀刀在木料上雕刻出佛像和起舞的飞天。商队的驼铃声已经渐渐消逝在历史中,在这个时代,语言和文化也已经不再是人们交流的障碍,可就在青海的省道路边,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坦然的摘下自己的银手镯递给我,好让我看仔细。在黄河源头,一位美丽的撒拉族姑娘,在内地读过三年书之后,返回故乡,戴起传统的盖头,向游人讲解自己民族的历史。

 

所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显现出丝路独有的气质和襟怀,他们自信的、坦荡的、真诚的面对着自己的历史、面对着每一个会走入丝路的陌生人。也都尽情展现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代到今天,丝路,从来都不是在延续一条路,也不是在续写一本书,它已经是一个有着庞大根系的生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长、发展,强韧地适应了自然界所有变化和每一次世事变迁。曾经,他们用已经载入史册的方式走过昨天;现在,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走过今天;虽然未来还没有到来,但等到了未来,他们一定也有最恰当的方式走过未来。

 

所以,这一路走来,西安、甘肃、青海、新疆,没有哪一个是被桎梏在了历史之中,作为丝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都在各自生长变化。它们没有逃避历史留给他们的印记,都还是符合人们遥远记忆的古都、古城、古关、古道。但也没有惧怕现实带给它们的挑战,已经积极成为了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都市、通途、现代口岸。

 

曾经的丝路一直通到了古罗马,现在的丝路,联通了中亚腹地各个国家。

 

丝路两端的王朝改变了,丝路沿途的城邦和风貌改变了,人们行走丝路的方式改变了,丝路承载的使命也改变了。只有一点没有变:丝路仍旧在生长,仍旧在发光,而且光华灼眼,正值壮年。走过今天,走向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望香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