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努力,坚持
(2014-09-27 18:46:17)
标签:
珍惜努力坚持未来 |
分类: 时光绿染 |
我最新的长篇小说《遇到爱,用力爱》,在这个中秋时节,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市了。每一次新书上市,都会写一篇文章,已经成了习惯。《遇到爱,用力爱》的样书寄到我家里的时候,我正在丝绸之路上漂泊。而《遇到爱》中所写的那些都市男女,都没有漂泊,都被生活牢牢钉在了北京,每天往返于两点一线之间,可(她)他们的心,却无依无托。
《遇到爱》就是记述了这样一段生活:一群人,为自己的心寻找归宿。
人类很早以前就告诉自己,也告诉同类,心的归宿在‘情’之一字,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情汇集起来,成了保护人类心灵的屏障,支撑着人类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上踯躅前行。
书中的人物是幸运的,因为不管在小说的开端,他们的心如何漂泊,在故事的最后,每一颗心灵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港湾。对,是港湾,不是归宿。因为这些人物还太年轻,比我现实中的年龄还要年轻几岁。以我现在的年龄,在生活之中,都不敢妄言已经找到了最后的归宿,所以,书中的人物,也不敢妄言。
我们都还需要继续跋涉、继续寻找、继续前行。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故事中。
上个月在北京书博会上,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节目出来后,主持人这样总结我的话:“和听众分享:如何在纷扰的当下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因为它说出了我对生活的一贯态度。有一句老生常谈:“世界从不缺少美,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世界上的艺术之美需要发现,生活中的现实之美,也需要发现。这些美,是陪伴我们一直前行的动力。
就在前几天,在青海,我坐着大巴车在险峻的盘山路上穿行,45°角的转弯,仅容两辆车交错的宽度,一侧就是陡峭的悬崖,每一次转弯都让我心惊胆寒。我对当地人说,‘修公路’这个词和这件事,在青海和在我们平原,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当地人对此也深以为然。
等到了地势稍微平缓的地方,一代代世居在这片大山中的人们,在山坡上开垦出了层层梯田。高原的秋天比内地来得早,此时的梯田已经是金黄一片,这些田地上根本无法使用机械收割,耕种的人们就用最传统的方式,一点点收割庄稼,打成捆儿,摆放在田端,再等着收回家去。
就像敬仰在这群山间筑路的人,我也敬仰这些在山岭上开垦出梯田,和在梯田上耕种劳作的人。在没有路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穿行在这些漫无边际的大山中。现在,他们仍旧用双手完成着春种秋收。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生活环境的残酷,让他们不得不向命运低头,不得不过这种艰难的生活。但他们毕竟还在坚强的活着、还在耕种、收获,不是吗?没有放弃上天赋予他们的、‘生’的权力、‘努力’的权力。还在坚持着,用辛劳向生活换来一个‘比今天好’的‘明天’。
在西宁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上,透过舷窗向下眺望,最初跃入眼帘的,仍旧是青海高原标识性的群山,而曾经布满了公路旁边的山坡上的梯田,则变成了极小的一块,和整片大山比起来,面积连数万分之一都不及。
世界,仿佛突然之间,就在我们的眼前展露出真颜:
那些看似没有尽头的公路、那些看似没有边际的梯田、那些高楼林立的城市,在这大山面前,都显得太渺小了,已经渺小到了微不足道。如果现在来一群外星人,对地球进行瞭望式观察和研究,很可能都会忽略掉人类数万年来生活留下的痕迹,只看到这绵绵群山。
这就是我们所寄身的世界,广大无垠。人之于她,真就如芥子微尘一般。
可万千年来,我们人类世世代代,仍旧在修路、在筑田,在不肯停歇的写下一篇又一篇文字,写给自己,写给别人,写给未来。
这就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动物的伟大之处吧?知道世界之广大,知道生活之艰难,可仍旧能坚守着眼前这一片土地,播种耕耘。
或者,这就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吧?珍惜上天已经赋予我们的一切,努力,坚持,向生活换来一个‘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依照惯例,在《遇到爱,用力爱》上市之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可内容似乎已文不对题。但好像留下这样一篇文章,也不错,毕竟《遇到爱》已是昨天的风景。秋收,是为了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