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爱而存在,塞罕坝

(2014-06-08 17:15:08)
标签:

塞罕坝

森林

林海

荒原

分类: 走遍天下

从塞罕坝回来,脑海中就再也挥不去那一片绿色的山川,言谈话语中,总是不自觉地围绕着这三个字。

 

“塞罕坝是什么?”儿子问。

 

“塞罕坝是一个伟大的地方。”我回答。

 

“伟大?为什么?”

 

“因为那里的人,是真正做了一辈子好事。”

 

不真正走进塞罕坝,就不会真正懂得她。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年均无霜期仅72天。在这样百万亩地表条件和自然条件都非常恶劣的荒凉山地上,务林人全凭着双手在这里栽满了树,目前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八十。

 

五十年,三代人,把百万亩荒原变成了百万亩林海。如果化成文字,这件事用什么词可以形容?

 

震撼?震撼是片刻的,片刻的震撼,托不起五十年的岁月。

 

奉献?可看着老照片上第一代务林人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还有照片中,他们初到塞罕坝时那无边无际的荒凉山地;他们住了将近三十年的地窨子和土坯茅屋;在看一看眼前一望无际的绿色森林;听讲解员告诉你,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来林场的时候平均年龄不足24岁,而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五十三岁时……奉献这个词,已经变得太单薄。

 

高尚的精神和品质?他们的精神与品质肯定是高尚的,而且已经像塞罕坝的树一样,深深扎下了根,连成了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浩瀚的精神世界,滋养着自己,传承给他人,最终美丽了整个人间。

 

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词:爱。是一代代务林人对这片山川和这片林海的爱,造就了今天的塞罕坝。

 

当初,第一代务林人来到塞罕坝的时候,是因为热血和奉献。但当他们种下的第一批树苗成活之后,人们就再也离不开这里了,树苗就好像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仿佛是和大自然做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交换,用自己的青春、健康,乃至生命中全部的热情和活力,在石头、沙地、风雪中换回了一棵棵扎下根的树苗。从此,他们守护的不再是树林,而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第二代务林人也不会离开,因为从他们有记忆起,就看着父辈们一点点砸碎岩石,在碎石中种树;看着母亲在林场中操劳。所以,等他们长大后,继续在一切可以种树的地方种上树,继续守护这些树,已经变成了一种溶于血脉中的责任。每个孩子都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家,因为家是父母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所以塞罕坝人会保护好这里的每一棵树,因为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塞罕坝有九座望火楼,都建在偏远的高山顶上,每座望火楼中都住着一对夫妻。他们长年累月住在这里,瞭望山林巡查火情,每十五分钟必须给场部打一次电话汇报火情信息,常年无休,而每一对夫妻都坚守了很多年。

 

他们这样坚守,是为钱?是因为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恐怕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让任何夫妻去过这样的生活,只有一个原因:爱。没人能放任自己家中着火,而袖手旁观,看护着自己家里不失火,这责无旁贷。塞罕坝人也是如此。

 

在塞罕坝,有无数这样真实的事迹,让我们这些参观者的血液一次次凝固又一次次沸腾。可塞罕坝人在完成这些事迹的时候,并没有想过那么多可歌可泣的理由,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儿是我们的家,这些树是我们亲人,我们爱她。

 

 

塞罕坝是一个规矩森严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件事,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操作制度,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伐木或修整树木从不用斧子,必须用锯,因为这样茬口是平齐的;伐木的时候,必须紧贴地表,因为塞罕坝的树木成材不易,决不能浪费一寸木料;林地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杂物必须马上清理出林,避免火灾隐患……

 

类似这样的制度还有很多,在树林中穿行,随时都能看到,所有制度都在被严格而有效地执行着。

 

还是爱。因为深爱着这些树木、树林,所以才会制定出如此细致有效的制度。也因为深爱,所以才能做到每一个人都认真执行这些制度,而毫无怨言。

 

因为有爱,所以就有担当。

 

现在,人们总是在争论一个社会究竟是应该人治还是应该法治。由塞罕坝,我不禁想,任何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爱这个社会,就都能担当起相应的责任,那社会自然就能长治久安。

 

林场场长说,他们这一任领导班子给自己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不吃祖宗饭,不造子孙孽。”

 

这十个字如惊雷在我心头滚过。简简单单一句话,男人的傲骨与担当已尽在其中。而且他们说到做到,正在逐年减低木材砍伐量。

 

这片林海是父辈用生命换回来的,不保护好,愧对祖宗。这块土地迟早是要交到儿孙手中,经营不好,对不起后代。

 

简单朴素至极的道理,产生出了正确的行为,换回了愈加茁壮的漫山林海。

 

其实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躲不开这样的循环:承受祖先留下的,后人又承受我们留下的。所以“不吃祖宗饭,不造子孙孽”,似乎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之一,但我们又有多少人敢于承担起这句话中的负重?

 

塞罕坝人做到了,因为他们爱这些树林。爱,不仅造就了责任,也造就了真正的男人。

 

据史料记载,塞罕坝在康熙年间还是松林繁茂。但到了同治年间,因为灾荒和战乱,树木被砍伐,森林被毁灭,到日本侵华时期,这里又经受了灭绝性的资源掠夺,森林彻底消失了,塞罕坝变成了荒原。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一片无望无际的森林,怎么就会消失。到了塞罕坝之后我明白了,长成这百万亩林海用了五十年,如果想长成真正的大树,可能还需要五十年、几百年。但如果放手去砍伐,不出几年,就又会砍伐殆尽,用不了二十年,这里就会再次退化成荒原。

 

所以,真正能保护好塞罕坝的,仍旧是塞罕坝人的责任和爱。

 

 离开塞罕坝的当晚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康乾盛世的时候这里是森林,后来随着国运多舛,森林毁于灾害、战火、掠夺,变成荒原。直到六十年代开始重生,复兴。一片森林的命运和几代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期冀,塞罕坝人对这片森林的爱,常在。因为只要爱常在,这片森林就会常在。

 

也许,未来,我会找一个机会,真正写一写塞罕坝人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