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我们’与‘过去’之间

(2014-02-26 16:37:05)
标签:

忘川

习俗

吴语

厦门

宗祠

文化

分类: 时光绿染

一月份,我去北京,同负责出版我新书的责编见面,她叫安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选刊》的编辑主任。她说,来过她们编辑室的人,都说这里还是八十年代的样子。的确,只有几层高的楼房,水泥地面,木头门窗,办公室的地上、架子上、桌面上……所有的空隙都堆满了书。还真是和我小时候在杂志插图中见到的‘编辑室’一模一样。

 

就坐在书堆中间,她说:“合同上写的是六月底之前上市,但如果上市时间真晚了几天,你不会拿合同来质问我,因为你知道,我会用心把这本书做好。同样,如果你交稿比合同的规定日期晚了几天,我也不会就去追究你违约,因为我相信,你会把书稿修订到最好。合同只是一种约束方式,我们都相信对方是真心想做好这本书,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时,已近正午,窗外阳光明媚,屋内仍旧弥漫着浓浓的旧日气息,而我们正在交谈的,是一个更古老的话题——中国人的契约精神。曾经,我们崇尚的是君子一言、一诺千金;信守的,是仁义礼智信,一个‘信’字在人与人之间维系了几千年。那时也有落在纸上的文书契约,但在每一份契约形成文字的同时,一道更为强韧的道德准绳就已经落在了人们的心中。那道准绳不需要多么严密的司法解释,只有简单一句话:说到,就会做到。如果做不到,我相信,你必有原由。

 

前几天,恰逢雨水节气。看到一条旧时关于‘雨水’的风俗: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还要给母亲带一段红绸,和一罐炖肉。我由此发出感慨:如果按照过去的习俗生活,我们似乎能拥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光,让我们可以一个日子接一个日子细细雕琢完这一生。

 

一位朋友对我说:你应该可以送啊,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的确不是难事,我和娘家在同一座城市,如果不堵车,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想回家,随时都可以。可这的确又是很难很难的事,因为这不是普通的回家探望,这是和每年大年初二一样,约定俗成的女儿‘归宁’,需要所有人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有充分的准备。而我们不可能再有这种准备了,人们已经在记忆中彻底遗忘了这个习俗。所以,纵然遗憾,这些习俗也只能属于过去,与现实再无关系。

 

也是在前几天,我对了一个对联。出联人特别强调,其中一个字要依照古法读音,是仄韵。一位老师对我说,在我们吴方言里,这个字就是仄韵,而且,吴语中,有很多字至今都是使用古韵。我曾经因为好奇,专门向人请教过吴语中的俚语,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位从事音乐的专家给我讲吴歌,但却从未想到,它们就是仍旧鲜活着的古代语言。

 

是不是,每一种方言,都有古代语言的灵魂贯穿于其中。可方言,也和习俗一样,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急速退去,而且消逝的太快了,即使伸出手,也已触摸不到它们,只能看到一个渐渐模糊的背影。

 

在厦门,很多村落仍旧保留着祠堂。据史载,历史上有若干次,中原的名门望族或因为躲避战乱,或因为社会动荡,举家迁居岭南。他们在迁移的时候,不管多远,都要带着祖先的牌位,也不管定居在哪里,都要建起祠堂,给祖先一处居所。族谱在,祠堂在,家族的根脉就在,即使人飘零的再远,也不会断绝了和过去的渊源。

 

人,是需要‘过去’的,就如同人需要‘现在’和‘未来’。‘未来’是希望,因为它供我们眺望;‘现在’是幸福,因为它告诉我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而‘过去’,就是我们心中需要倚靠的那座山。

 

每当累了、彷徨了、茫然了,就回头看一看那座山,伸手摸一摸已经坚韧矗立了千万年的岩石,听一听山间传来的回声,想一想,山上纵横交错的每一条路,都有无数人走过,都通向未来。

 

古韵可以消失,习俗可以湮灭,在这种大迁徙时代,我们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背负着一座祠堂。但即使这些都不存在了,也不要让我们和‘过去’之间隔一道深深的忘川,因为,我们需要‘过去’,甚于‘过去’需要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