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九十,诗到至境:泰华老诗人岭南人诗集《年方九十》序
(2020-12-27 11:47:08)《年方九十》,岭南人先生这部诗集的名字取得太好了,其中洋溢着诗人的乐观、自信和不老的诗心。
先生是年方十九或更早就开始写诗了吧,当年考入山西大学,即以一首《我来了,带着行装》成为活跃的校园诗人,从“年方十九”到“年方九十”,七十余年诗龄,佳作无数,让人仰慕又羡慕。
有人说,年轻时会写诗不算什么,老了还会写诗才算本事。这大概是因为,年轻时以纯真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到处都是诗,成年之后,要挣钱谋生,要养家糊口,见惯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熙熙攘攘,哪里还有超然尘外的诗意?而多年跋涉于商海,穿过铜臭世界,一路走来,仍能以一颗诗心去拥抱生活,去发现并采撷世界的诗意,这才是真正难得的诗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里透露出的是宋人苏轼笑对人生坎坷的旷达和傲然,今人符绩忠在1957年逃出厄运之后,则以同样的姿态,真的长做了“岭南人”。
岭南人,这一做就做到了九十岁。
人到九十,诗到至境。至境之诗,不追求奇思妙想,不追求绮词丽句,无须语不惊人死不休。至境之诗,诗空澄澈,诗意淡远,不雕不饰,于无诗处尽是诗。
而先生最动人的诗,大多透着乡思乡愁。试看:
司马攻有诗《听月》,岭南人和之:“学校里的钟声/是一条回去童年的小路”。童年与故乡相通,一在时间,一在空间。
寄杨玲,岭南人有诗《孵一窝蓝色的梦》:“在湄南河岸/满树金黄的金链树上/安下一个窝/孵一窝蓝色的梦”。漂泊天涯,寄梦湄南,暂且忘乎所以。
侨居异国,诗人感慨:“我们这一代/因风出岫的云”,“我们这一代/是一本绝版的书”。如果改写叙事诗,这“因风出岫的云”,这“绝版的书”,足以写成一部厚厚的《长恨歌》吧?
思念故乡,岭南人写道:“人在天涯,愈老愈想家/想家,却回不了家//让我的诗,回故乡走走看看”。我想告诉诗人,您的诗比您走得远,在故乡故国,到处有人传诵。
思念故乡,岭南人甚至痴想:“把《两地诗》放入/空空的玻璃瓶/密封,放归暹罗湾/回归大海的怀抱//漂啊漂,无涯无岸/季风把它送回‘天涯海角’”。天涯海角,中国海南岛三亚市海边景点,如果一只漂流瓶从泰国漂流回来,这里离诗人祖籍所在的海南文昌,已经不远了。思念故乡,故乡竟远在“天涯海角”,此中的愁苦是不难体味的。
乡愁太苦,暂且《说蝉》:“曾经 呐喊/以满腔激情/叫红叫火了/整个夏天//秋风起/风干了满腔激情/留下空了的躯壳/晶莹如玉//挂在树梢/给秋风说禅”。由蝉到禅,蝉给秋风说禅,纵是所谓唐人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李商隐的《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到后来历代咏蝉,亦不曾有过如此禅诗吧。而禅诗就是本真的中国诗,禅境就是中国诗境。
李白走了,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走了,留下“朱门酒肉臭”/东坡走了,留下“大江东去……”/闻一多走了,留下《死水》/徐志摩走了,留下《再别康桥》/艾青走了,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余光中走了,留下《乡愁》/洛夫走了,留下《漂木》/纪弦走了,留下《我的名字》//九十,正在向我流来/老天爷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留下什么?
这是先生的自问,也是先生的天问。而依我拙见,先生先前出版的《结》《我是一片云》《风铃》《岭南人短诗选》等诗集且不论,至少在如今《年方九十》这部诗集里,《说蝉》这首短诗是应该传世的。
曾经
以满腔激情
叫红叫火了
整个夏天
秋风起
风干了满腔激情
留下空空的躯壳
晶莹如玉
挂在树梢
给秋风说禅
通读先生诗集,读到第30首,居然是《种梦人——寄毛翰》,先前没听先生说起过,多承先生鼓励,说毛翰是“种梦人”实不敢当,毛翰只是读诗人。过去一些年,华侨大学在曼谷办了研究生班,我来上课,多次拜访泰华诗人,集中拜读了岭南人先生的诗、曾心先生的诗,还有杨玲女士和“小诗磨坊”各位诗人的诗,备感亲切,心生崇敬,也试着写过读后感。
如今,岭南人先生年方九十,诗正年轻,人正年轻。
祝福先生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纯真唯美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