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鲊辣椒

(2011-04-12 18:32:39)
标签:

常德

风味小吃

鲊辣椒

生活

原创

杂谈

分类: 风土人情

漂泊异乡十余载,时常在茶余饭后会想起家乡的一些特产美食。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道土的掉渣的常德经典名菜---zhǎ)辣椒。

 

重阳节过后的农闲时节正是红辣椒收获的季节,家乡的一些婆婆婶婶就开始忙着腌制辣椒了。首先是剁椒工序,把从田地里采摘回来的红辣椒洗去蒂后装在一个硕大的木盆子里。准备好一个砧板,两把菜刀,戴上胶手套剁椒就要开始了。

 

剁辣椒可是个苦活,秋后的辣椒就好比秋老虎,浓烈的辣味直冲鼻孔,熏的眼睛都睁不开。辣椒偶尔碰到手上更如火烧火燎,钻心的疼。小时在妈妈身边闹着玩,一不小心辣椒水就溅到眼睛里了,疼的我捂着眼睛上蹦下跳直叫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看到别人剁辣椒时都站的远远的。也从那时开始潜意识里逐渐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

 

手艺娴熟的姆妈们眯缝着双眼两把菜刀上下挥舞,一个个鲜红饱满的辣椒连皮带籽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堆堆红黄相间,色泽鲜艳的剁椒了。沥去多余的水分,撒上适量食盐然后与事先用石磨磨好的米粉一起搅拌均匀,殷实的人家往往还会放上几斤腌肉或者撒上一些藕丁一起装坛腌制。家乡装辣椒的坛子是那种大肚小口的瓦坛,一般装坛时只装到三分之二满,余下的三分之一用洗的稻草把子紧紧的塞满不留一点空隙,最后用塑料袋子把坛口封严实倒置在一个盛水的瓦钵里。瓦钵里要定期填满水,经过这样处理后的辣椒一般存放上三两年都不会变质。

 

辣椒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很久远的苦寒年代。冬天很快来临了,田野里一片萧条,菜地里也找不到多少可供采摘的蔬菜。这时候沉睡了两个多月的辣椒就派上了用场,被请上了餐桌。母亲从坛中舀出来满满一大碗,刚出坛时散发着一股独特的发酵酸味,雪白的米粉夹杂着红色的辣椒末。把锅烧热,倒进菜油掌握好火候慢慢焙炒就逐渐变成了好看的金黄色,隔很远都能闻到厨房那股诱人的辣椒香味。炒熟后的辣椒味道微辣很爽口也很开胃,拌着饭吃,不用佐菜也能吃上好几碗。当然餐桌上有好菜的时候辣椒我们是不屑一顾的,剩下的辣椒母亲也会每天倒进锅重新加油焙熟,这样回锅反复炒上几次后原先的金黄色就逐渐变成了乌黑色,这种油光发亮的辣椒才算的上辣椒中的精品。少了原先的松软,多了一分酥脆。口感也比原先更加的回味无穷,吃在嘴中,美在心里。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辣椒经过严寒酷暑岁月的沉淀,高温熏烤反复的磨砺自然就达到了更加醇厚的境界了。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母亲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偶尔也做一道我们最爱吃的菜肴"辣椒炖土哑巴",这是家乡一道土的不能再土的经典菜肴,很多人也许会听的云里雾里,这到底是何方神秘美味?容我简单介绍下吧。"土哑巴" 一词来源于家乡方言,形容反应迟钝,头脑愚笨。池塘里有种叫不上名的野生鱼天生就具备了这种特质,记得小时清晨在河边码头洗菜时,这些呆头呆脑的家伙也不知道逃走就在眼皮底下瞎晃悠。一筛子舀过去便能舀上好几条。这种二寸来长的小鱼长不大,颜色呈土褐色,顾名思义"土哑巴"

 

做这道菜时锅底烧热放油把鱼两面煎起皮,然后放入香料调味品兑汤浇上适量辣椒一起炖熟即可出锅。这种野生小鱼浑身是肉而且又没有刺,口感极其的爽滑鲜嫩,再配上鲜美的辣椒那绝对称的上是一道人间的极品美味。可惜的是如今水质恶化,这些憨态可掬的小生命在池塘中已难觅踪迹,或者早已不复存在了吧。

 

童年的生活虽然过的很清苦,但那时的孩子们都很单纯也过的非常快乐。每次从学校回家吃完午饭过后总不忘撕下一张厚作业本纸,然后卷成一个冰淇淋似的圆锥状装满辣椒(这种圆锥喇叭口的纸包装特别值得一提,记得以前小卖部的老奶奶就经常用这样的包装包瓜子,价钱也实惠一毛钱一包),封好口塞到裤袋里偷偷的带到学校课余时吃。但有时嘴馋的时候根本就等不到下课了,老师在课堂上面唾沫横飞汗流浃背的讲解着方程式,下面一帮调皮捣蛋鬼反正成绩差劲也听不进去,就在书本的掩护下旁若无人的趴在课桌上一个劲猛吃,手上嘴上到处油亮亮的一片狼藉,当然衣服袖子就是做好的清洁工具,抬手一抹绝对比抹布还管用。那时就因为这个辣椒,上课也没少挨过老师的竹教鞭和响耳光。

 

辣椒拌炒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称的上是一道非常受小伙伴们欢迎的课余食品,在上学路上碰到平时关系要好的同学嬉皮笑脸讨要,往往也会大方的抓上几把过去联络联络感情。然后一路尽情吃,一路无拘无束的追逐着嬉戏打闹,欢声笑语弥漫在那条油菜花盛开的乡间小路上。

 

辣椒这道菜因制作方便成本低廉,过去在家乡比较普及。但也是一道不登大雅之堂的低档菜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被形容成是家境窘迫的象征。谁家要是来了客人如果拿辣椒招待别人,在淳朴好客而且爱面子的乡亲们眼里那是很不礼貌的做法,既显得怠慢了客人也显得不尊重别人而被人瞧不起。因此一般在正式的宴席上,辣椒是上不了台面的。客随主便,或许这也是我几次回家探亲而不能一饱口福的缘故之一吧。

 

2002年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一到家就屋前屋后忙着转开了,找寻着儿时的足迹。院子里的那些坛坛罐罐自然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不用猜肯定是母亲以往做腌菜用的,一种怀旧的情愫和亲切感顿时油然而生,我不禁驻足多看了几眼。母亲则刚好路过,看到后微笑着走开了。晚饭时我欣喜的看到餐桌上又多了一道菜---那就是久违的辣椒。欣喜之余,一边垂涎欲滴,一边感慨万千。隔壁的婶婶笑着埋怨母亲:"儿子大老远的难得回来一次,怎么也得弄点象样的啊,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把这些寒酸的东西搬出来款待呀……"

 

母亲笑而不语,知子莫若母啊。对于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一个漫不经心的举动或眼神她都能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在她心目中对于孩子们的一点小小心愿即使不说出来自认也不会理解错的。

 

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了,土的掉渣的辣椒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餐桌上更是难觅其踪影。辣椒也许早已被人们所遗忘了吧,但身处异乡的我思绪却还停留在故乡的辣椒中。或许在其身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质朴气质,承载着太多的难忘回忆和美好情感,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一道简单的盘中菜肴,也是一种如月光般恬淡的心境,更是一缕割舍不断的悠悠乡情在升华和延续。

怀念故乡的辣椒!

 

图片源自百度搜索,在这里感谢网络提供。

http://s12/middle/4c64590dga0b64948572b&690

http://s1/middle/4c64590dga0b649762510&690

http://s15/middle/4c64590dg7678a104af4e&690

http://s2/middle/4c64590dg7678a1094101&690

http://s9/middle/4c64590dg7678a10c5118&690

http://s3/middle/4c64590dga0b64b21472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自己的幸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