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旧事》--泥巴上的南宋临安风情--(4)

标签:
钱塘记忆章胜贤的钱塘记忆泥巴上的南宋临安风情南宋古都临安风情武林旧事 |
分类: 《泥巴上的古都临安风情》 |
这些天我都佝偻在案前为古代陶范翻印的陶像上色(我把珍藏的古代陶范及用陶泥翻印的正像暂名为古代陶范和陶像)。老眼昏花,绘技生疏,进度缓慢,着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我是尽了自己的诚意的。
让我惊叹的是古人竟然在方寸大小的陶范上准确地把握捺捏人物、花卉、建筑、虫草等动态、形状、结构、大小比例,竟能在黄豆粒大小的人物脸部细致入微地刻划出栩栩如生的喜怒哀乐的神态,竟能够把人物的服饰、发饰等细节一览无遗地刻划得淋漓尽致的周到、生动,还有戏剧性的夸张造型。
这些天我仿佛游弋在南宋都城临安的市井坊巷间,迎来送往招呼着上茶馆的先生,卖菜的农夫,逗鸟的员外,吆喝的小贩,探亲访友的邻里,天真无暇的孩童,还有远道而来的胡人和异域的浪人。
图--2:近作,上了色的陶像。仿佛游弋在南宋古都临安的坊巷间。
http://s16/mw690/001oJDUDgy6X7qyUx7paf&690
图--3:孵茶馆的时尚C官人。
http://s9/mw690/001oJDUDgy6X7qC3TEQ08&690
图--4:无锡洛社南双庙老街上的稻穗纹砖路。
http://s12/mw690/001oJDUDgy6X7qJCbpheb&690
因此,也让我回忆起一位故乡的长辈。
丁克昌先生是我祖籍无锡乡下一个村上的长辈。
我回乡务农的那些年头从未见独居的他下过地干过农活。每日清晨,他提着一只竹篾油光发紫的杭州竹篮,盛着一把用了很久的紫砂梅桩壶弓着背步履匆匆地踏着乡间的稻穗纹砖路去村子北面的南双庙老街的茶馆吃茶。近午,又见他提着竹篮匆匆地径自回村。竹篮里还是盛着那把紫砂壶,且少不了菜叶包裹的一撮小鱼儿。走近了,能听见他的鼻腔和咽喉里喷发出清脆的喷气声,说明他的呼吸道是畅通的,身体状况是健康的。
他不太主动和人招呼,哪怕是在田埂上与人擦肩而过,都是别人主动地招呼他,才喉咙里轻轻地回应一声“嗯”。
有几次,我外婆回乡了都是去老街的茶馆里托他带口信的。他哼着曲子告诉我,“舅婆转来嘞,喊外甥去吃饭。”
丁克昌先生的家在我们村上算是考究的,单间门面三进砖墙、望砖屋,前后二进是平房,名堂间隔的中间是楼房。我曾进入他的家,却见是家徒四壁,楼屋的上下层楼板已全部撬去,只有稀疏的几根楼梁牵引着两旁高高的山墙。所有的家具只有泥地上搁着的一张缺失了雕花帐架的榉木大床,还有就是灶间一张榉木三屉书桌、一张骨牌凳。十几只大大小小梳理得干干净净的猫咪占据了窗台、灶头和大床,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先生分享老街上带回的小鱼儿。
曾听村上的乡邻说起过,他的房子早已估价折给生产队了,凡可以拆的木构件和家具也换了生活费。幸亏,村上的乡邻都还尊重他,一个人的口粮还是有保障的。
去年,和长兄一道回乡省亲,听长兄说起幼时曾在乡里受克昌先生的启蒙教育。才知道克昌先生出生书香门第,写得一手好字,在乡里曾有很高的威望。不知何因他会遭遇这般境况?当时回乡务农期间连恭敬地称呼一声都没有。遗憾!
图--5:背胡萝卜上街的乡民。苏南、杭嘉湖一带乡间,孵茶馆的乡民常顺带一些自留地的蔬菜瓜果出售,也可换几个茶钿。
http://s8/mw690/001oJDUDgy6X7qFDZFJ67&690
2015年11月18日乙未十月初七杭城闻澜阁
http://s12/mw690/001oJDUDgy6X7qOEFoD7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