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航!追寻远去的乡情--(十)

标签:
章胜贤的钱塘记忆章胜贤的原创杭州老照杭州老照片杭州市井风情起航!追寻远去的乡情 |
起航!追寻远去的乡情--(十)
杭城东河,旧称菜市河,位于城东,源于城南,曾与贴沙河相通,宋朝时因筑德寿宫而湮塞。东河之水北至京杭大运最南端因有落水之差故筑坝相隔,于东河第一桥俗称“坝子桥”堍翻坝融入京杭大运河。 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居民生活用品,如稻米、果蔬及锅儿、缸、灶、柴草、燃料等还是依赖水路的交通运输,尤其是杭嘉湖一带供给杭城的农副产品。并且,城市居民的垃圾、废弃物等返输到农村作肥料雍田也是必从水路输出,故杭城的市河的确是杭城居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图--2:1980年杭城东河菜市桥河下靠泊的农船。
然而,我用相机的镜头记录城市的变迁,也就离不开城市的河。三十余年的“钱塘记忆”自然而然地也汇成一条潺潺细流的小河了。
图--3:菜市桥河下桐乡来杭卖冬瓜的农船上的少年。
东河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一条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伴着乡土味的河。影像记录的东河,原先是一条歪歪扭扭的河,岸边挤满了参差不齐、密密匝匝的民居,本来就不是很宽畅的河道两旁还搭建了不少的“吊脚楼”。
清晨,这扇临河的窗口,那边傍河的露台或梯形的河埠不约而同地有和我一样在各行各业的“奋发图强”者的身影,急急忙忙地把唰口水“咕噜噜”的半吞半咽地“噗哧”到河里。河岸边妇人们把痰盂、马桶之类生活必需品刷洗后的污水从容地倾倒入河中。过了上班时段的早高峰后,陆续有人在河埠上慢条斯理地整理起刚从菜市桥河下的农船上买回来的鲜鱼、蔬果等食物,然后又心安理得地把那些鱼鳞、败叶、瓜蒂之类的垃圾随手杨落到乌黑发浑的水里。载着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的农船行过来时,船橹的一推一板又把那些丢弃物连同沉淀在河底的陈年淤泥搅拌起来,形成一圈圈墨色的漩涡,像一张张抽象的变幻莫测的狰狞面具。
赶早的农船已靠泊在菜市桥边的码头做起了买卖,来迟了的,寻不着空挡靠泊,只好板正船头翘起橹,用竹篙把船慢慢地往南面撑,想把船挪到城中的宿舟河下、章家桥河下,可是一段艰难的行程,只有较小的船费上很大的力气,才能在浅浅的河床上滑行。有的河道已经完全淤塞,要等雨季有了水才可行船。要是真的多落了几日雨的话,河水又会涨上岸来, “吊脚楼”便变成了“亲水平台”。
图--4:九十年代,杭城东河淳佑桥、解放桥段。下了几天的雨,河畔的吊脚楼成了亲水平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变迁,东河及两岸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5:八十年代初,杭城东河宿舟河下段治理进行时。
图--6:疏浚杭城东河万安桥河下。
图--7:八十年代治理后的杭城东河。
图--8:桥头博弈,杭城东河广安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