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一段屈辱的历史

标签:
旅游甲午战争历史威海卫四眼楼 |
分类: 补充知识 |
在东头的黄泥沟附近有一个100多年前的英式建筑叫“四眼楼”,始建于1898年。曾是当时英国海军司令的避暑别墅,整座建筑成对称式结构,因主体建筑上方两侧各有两个石质圆孔窗,好像四只眼睛,因故称其“四眼楼”。http://s10/mw690/001oJAlHzy7hMRgJfqV39&690
对中国人来说,威海这里有一段屈辱的历史。
19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经衰败的一塌涂地,是世界各强国瓜分中国的时代,连弹丸之地的日本也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1)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威海卫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在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然而,清政府腐败,甲午战争(1894-1895)北洋水师打不过日本而全军覆没。1895年失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赔偿2万万两银巨款(其实清政府并没有这么多的银两,大部分是向英法俄等国银行借款,这也是清政府许诺国外列强租借中国港口土地的条件),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外,还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威海卫。
2)威海被租借给英国-是各国列强瓜分在华利益、各自平衡势力以及清政府懦弱的结果
日本在华胜利,使俄、法、德大为震惊,他们马上联手迫使被战争削弱的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进而改向要求中国追加赎辽费3000万两给日本,日本获得追加银两后撤出威海卫。
1897年11月,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事件为德国找到了借口,他们马上命令远东海军舰队的一个中队占领了胶州。1898年1月4日,中国被迫同意德国租占胶州湾(青岛),租期99年。
德国占领胶州湾给俄国占领旅顺、大连找到了借口,俄国随后强行占领两港并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租占25年的条约。其时,英国愈益感到自己在华利益受到威胁,便把目标对准了可遏制俄国南下的战略要地——威海卫(此地战略位置重要,正好在旅顺和青岛之间)。说可以帮助清政府在此地建立军港,以对付沙俄的大连旅顺的威胁加上借款给清政府还战争赔款给日本为由,向清政府施压。
英政府威迫利诱,最后清政府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于1898年7月1日在北京签订租借协议,25年,并在刘公岛西海岸举行了交接威海卫仪式。从此,英国军队正式驻扎于威海卫港。
25年到期,1923年5月31日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北洋政府与英签订《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回收缓了7年,直到1930年10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