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圩河口圆梦(随笔)

标签:
旅游情感图片文化历史 |
分类: 山水寄情 |
叫口的地方很多,大多与水有关,但很少称水口的,也没有叫龙口的,却称海口、江口、湖口、河口、港口、渡口。有的是泛指,有的却成了鼎鼎大名的市县,比如说,海口就是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湖口就是湖北省的一个县。同样是江口,叫法也有不同的,比如镇江古称京口,武汉又叫汉口。
我说的这个河口,也可以说是江口,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1958年开挖的。原来的古运河从扬子津向南叫伊娄河,在瓜洲与长江拥抱,至今瓜洲镇还有一个江口街,曾经也有轮渡、汽渡,而瓜洲古渡在清朝就随瓜洲城掉入江中。
从瓜洲的江口到六圩的河口也就两三公里的路程,长江岸线曲折迂回,沿江公路顺势而行,像两条巨龙带领千船万车水陆并进。路与堤之间,昔日的村庄、田野、滩涂,变成了港口工业园。扬州二电厂两个高耸的烟囱,吐出缕缕白烟,被网友戏称为亚洲最大的白云生产基地。扬州港塔吊高悬,吞进吨吨货物,为扬州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由八里镇交流到施桥镇工作三年多了,一个叫灯塔的公园在六圩河口建成了。我还记得当时的模样,同事开着皮卡车带我从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进来的,远远望去,在江河交汇处,一座灯塔立在荒芜的滩涂上,京杭大运河两岸有许多杂乱无章的民房和厂房。
再次来到六圩河口,走进灯塔公园,我被一簇簇四五米高的青竹围得水泄不通。桃花因为害羞,不肯出来与我相映红,因为我不是美女,也不是崔郎。海棠被挡住半边脸,笑没有笑,只有水里的野鸭知道,只有城里的月光知道。杨柳还没翩翩起舞,因为燕子都飞到南京的乌衣巷和扬州的东关街了。
不冷不热,午后的阳光,照在远道而来和周边踏青的客人身上。我从竹林走出去,没有与七贤打招呼,看到了“扬州是个好地方”七个红色大字,我相信北京坐龙舟来的达官,杭州搭画舫来的贵人,上海开巨轮来的富贾,武汉骑仙鹤来的夫子,一定会在此歇脚。
不咸不甜,江边的春风,吹到施桥这片蓄势待发的土地上。潮水来了,防汛抛下的一堆堆石头,在江滩依依不舍,舍不得梦中急待返青的芦苇。已经是烟花三月,到施桥就是下扬州,这里是长江大保护的节点,这里是运河风光带的龙头,这里是扬州的郊野,这里是企业家的乐园,这里是产业工人的好去处。
大运河改道,原六圩乡才有了河东河西。河东永顺村的油菜花,还披着黄金甲,正在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大运河上,从施桥船闸出来的船只,在黄金水道上百舸争流,一刻不停地下江南、上三峡、奔向太平洋。河西的中航宝胜海洋工程电缆有限公司,正在建设“5G+新能源”。
站在河口灯塔下面,旧塔粉墙黛瓦,是小家碧玉,曾守护苏北的门户——六圩码头,为南来北往的船只指引前进的方向,如今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新塔豪华气派,是大家闺秀,正指挥着千万艘巨轮,东进西出、走南闯北,如果苏东坡、辛弃疾转世,一定会坐电梯登塔,为河口填词“念奴娇、永遇乐”。
不大不小,临江的红桥,是从瘦西湖公园复制过来的。再向南延伸过去,就是京口的焦山。可惜连城洲已经掉入江心,否则,又一座长江大桥也许从此飞越。不古不今,傍河的红桥,请来了扬州冶春修禊的诗人,写出了一篇篇佳作,为施桥镇打造营商环境。有亭六角无名,有人有仙则灵,还是要请名家来为刚刚落成的亭子题名撰联。我坐下来思绪万千,此亭虽无醉翁之意,却有山水之情,此亭虽非沉箱之处,却有江河共枕,可惜没有欧阳修、杜十娘来助兴。
我爬上灯塔回眸,万里长江涛声依旧,每一朵花都在招商引资,每一条船都会留恋往返,每一个人的梦都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