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损失的成语

(2018-07-27 09:10:19)
标签:

成语

教育/原创

文化

分类: 一.相似成语组合

1.一无所失----什么损失也没有。


2.一举两失----举:举动。指一件事带来两方面的损失。形容十分错误的举动。

3.一毫千里----指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4.人财两失----人和钱财都无着落或都有损失。同人财两空”。

5.人财两空----人和钱财都无着落或都有损失。

6.上当受骗----因信假为真而被欺骗、吃亏。

7.飞来横祸----意外的灾祸。

8.大败亏轮----遭到很大的失败和损失。

9.大败亏输----亏输:遭受损失,输给别人。打了败仗,损失很大。

10.尸位病民----误:使受损害。指占着职位不做事,使百姓受到损失。

11.尸位误国----误:使受损害。指占着职位不做事,使国家受到损失。

12.亡矢遗镞----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13.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4.亡羊得牛----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15.亏名损实----亏:损耗。名和实都受到损失。

16.公买公卖----公家向民间购买物品,公平交易,不使百姓吃亏。

17.不赀之损----赀:计算,估量;损:损失。不可估量的损失。指损失极大。

18.无伤大体----伤:伤害;大体:指事物的主要方面。对于事物的主要方面没有什么妨害。

19.无所损益----损:损失,减少;益:利益,增加。既没有什么损失,也没有什么收益。

20.无妄之灾----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21.无妄之祸----无妄之灾。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22.水火无情----指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灾祸。


23.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24.为小失大----为了小利,造成巨大损失。

25.为小妨大----为了小利,造成巨大损失。

26.毋望之福----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同无妄之福”。

27.自负盈亏----自己负责盈利和亏损。


28.自取其咎----咎:罪过,祸害。自己造成灾祸或自己找罪受。


29.失之东隅----东隅:日出的地方。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30.多藏厚亡----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31.吃哑巴亏----自己遭受暗算或受损吃亏,不敢声张或无法申诉,只好自认吃亏。

32.权衡得失----权:秤砣;衡:秤杆;权衡:比较,衡量;得失:所得和所失。比喻考虑办一件事的成果和损失。

33.利害得失----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

34.利深祸速----获利愈多,灾祸来得愈快。


35.折本买卖----折:亏损。亏损的生意。泛指吃亏的事。


36.扭亏为盈----扭:扭转。扭转亏损为盈利局面。

37.扭亏增盈----扭转亏损,增加盈利。

38.谷贱伤农----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39.东量西折----量:称量;折:亏损。在量入量出时,难免有所亏损。

40.东壁余光----东邻墙壁上透过来的光。表示对他人有好处而对自己并无损害的照顾或好处。

41.有损无益----损:减少,损失;益:增加,益处。只有减少,没有增加。也指只有损害,没有益处。

42.完整无缺----形容完全保持原有的整体,没有损坏或残缺。

43.穷寇勿迫----穷寇:势穷力竭的敌人。对陷于绝境中的敌人,不要追迫太急,以防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不应有的损失。

44.穷寇勿追----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45.穷寇莫追----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46.进寸退尺----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到的少,失掉的多。


47.败兵折将----折: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48.拆家荡产----拆:拆散;荡:弄光。家庭败落,丧失全部家产。

49.择祸从轻----遇到灾祸时选择轻的,可以减少损失。

50.拔毛济世----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51.施而不费----施: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52.丧师失地----军队受到损失,国土被失陷。

53.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54.原璧归赵----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指原物归还,并无损失。

55.受骗上当----因信假为真而被欺骗、吃亏。

56.幸灾乐祸----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57.贪小失大----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58.辱国丧师----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59.塞翁失马----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60.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61.顾小失大----因贪图小利而损失大利。

62.顾全大局----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63.祸从天降----降:落下。比喻突然遭到了意外的灾祸。

 

64.祸国殃民----祸、殃:损害。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

65.酌盈剂虚----拿多余的弥补不足的或亏损的。

66.赔本买卖----亏损的生意。泛指吃亏的事。

67.损兵折将----损: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指打了败仗。

68.损军折将----损兵折将。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指作战失利。

69.得不补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70.得不偿失----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71.得不偿丧----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72.欲益反损----益:得益;损:损害。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73.惜指失掌----惜:吝惜。因舍不得一个指头而失掉一个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74.楛耕伤稼----楛:粗劣,粗恶;稼:庄稼。耕田不细致,庄稼受损害。

75.摭华损实----摭:指摘取;华:同“花”。摘取花朵,损失果实。比喻只顾表面,忘记实质。

 

76.播糠眯目----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77.城门鱼殃----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78.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79.患生所忽----患:祸患,灾祸。灾祸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


80.楚弓楚得----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81.楚得楚弓----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82.蹙国丧师----蹙:收缩,指丧失国土。国土沦丧,军队失利。

83.荡产倾家----指丧失全部家产。

84.自食其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85.不幸中之大幸----包含在灾祸或不幸之中可使人宽慰、庆幸的成分。


86.虚受益,满招损----虚:虚心;受:得到;益:好处;满:自满,骄傲;招:招惹;损:损害。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好处。

87.顾大局,识大体----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受损害。

88.谦受益,满招损----谦:谦逊,虚心;受:得到;益:好处;满:自满,骄傲;招:招惹;损:损害。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好处。

89.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90.吃小亏占大便宜----指暂时觉得吃亏,将来能得到大的好处。

91.吃小亏得大便宜----指暂时亏损一点期待将来的收益。

92.赔了夫人又折兵----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93.偷鸡不着蚀把米----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94.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95.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96.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

9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99.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

10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测: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损害的成语
后一篇:灾害的成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