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调景岭:十万蒋军残部的“难民营”

(2017-03-21 22:18:52)
标签:

杂谈

分类: 史料
 
http://s13/middle/560c4e42t85ff38d1e6ac&690

   调景岭,位于香港新界西贡区蒋军澳。这里最早名称“照镜岭”,1905年,一个名叫伦尼的加拿大籍香港退休官员于照镜岭投资兴建了一间面粉厂,三年后即倒闭,伦尼负债累累,上吊自尽。因此,此地又有“吊颈岭”之称,后演变为“调景岭”。

 

   1949年国民党兵败溃退台湾后,中国大陆有上百万人逃到香港。其中,不少人是来不及撤退的蒋军残部,这也成就了香港有史以来涌入的最大一次难民潮。起初,这些流亡的蒋军残部被港英当局安置在摩星岭公民村。

 

   1950年,香港左派学生与这些国民党残兵败将争斗,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这场冲突让港英当局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十多万蒋军残部和他们的家眷迁往调景岭,集中安置。也因此,调景岭被称为国民党军队的难民营。1952年以后,台湾中华救助总会在这里成立“调景岭难民营服务处”,协助居民辟路建屋,并且成立自己的自治组织,兴办学校,后来还建立了邮政局和消防局。从此,“调景岭”成了香港政府公共权力无法企及的地方,是台湾当局在香港仅有的最后势力范围。

 

   调景岭最初只是一座荒山,香港政府在一个填海填出来的大坪附近山坡上搭建了1200个A字棚,30座葵棚、30栋木屋,让最初到达的国民党难民有个容身之处。后到的人,则逐渐往山上搭棚。

 

   难民营的生活特别艰苦,用油纸沿山搭建的A字棚很容易着火,一处着火就会烧成一片火海。而这十多万难民中,不乏曾经的达官贵人,以及叱咤风云弟弟蒋军。但沦落到这里,维持秩序最干脆的方式,就是一切全凭拳头和血说话。

 

    台湾最初对他们大多数人无暇顾及,限制移民,让他们痛苦挣扎,自生自灭。直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在自己逐渐安顿下来后,才开始分期分批的批准部分难民赴台。其中,就有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一家。马鹤凌是湖南湘潭县白石乡马家堰人,在抗战时加入青年军,在国民党军败退时带着家眷辗转逃亡到香港。一家人都成了调景岭的难民。当时,马英九还没有出生,他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就不幸成了难民。在九龙光华医院出生后,,他又成了难民营里最小的难民。

 

    1996年,调景岭寮屋区在香港政府的补偿之后拆除。那里还能见到一些八九十岁的老兵,虽然现在到台湾或大陆已经十分自由,但他们不想离开这里,因为亲人已故,无处可去,只能老死在调景岭。现在去调景岭的交通已经非常便利,昔日的荒山野岭,已经发展成香港一个新的市区。

 
                

http://s6/middle/560c4e42t85fdd6edb665&690

   

http://s16/mw690/001whaJHzy74C2BrzS75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