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陷阱”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专题 |
在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瓷瓶最终拍得2.53亿港元,而整场拍卖额高达30.8亿港元的成交数字也在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和心脏。市场热度如此之强,却也有不和谐声音传出——前段时间曝出俄罗斯石油巨富维克托·斐克塞伯格栽在了艺术品拍卖上,花巨资拍到的油画,却被多个权威博物馆认定为赝品。该怎么面对拍卖中的真伪纠纷?拍到赝品又该如何呢?
在艺术品拍卖看似一片欢呼雀跃的大好形势中,却有人欢喜有人忧,捷报传来的同时拍卖业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谴责。英国观察家不久前曝出,经专家鉴定后发现佳士得等知名拍卖行与交易商,近年来在全球各地成交的20世纪重要画作中竟有30多件是赝品,总金额超过3000万英镑。
而这一切都是源自艺术品收藏、拍卖已逐渐成为了中产阶级以及富豪们一掷千金和投资的不二之选的缘故,而在中国拍卖市场,这热度自2009年的几件亿元拍品拍出之后,就一直高温不退。
艺术品逐渐由收藏转为投资,与市场的整个火热程度不无相关,每一轮拍卖过后,留下的不仅是令人咂舌的高额数字,同时也是与之相关的真伪纷扰。
进入21世纪,艺术品市场随全球经济的增长又进入了繁荣的周期。老牌拍卖业巨头佳士得和苏富比仍占领着世界上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拍卖行业也同样让全世界侧目与惊叹:每年拍卖1万多场次,近400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一件件的稀世珍宝的面世以及一次次破纪录的拍卖价格让中国的拍卖行业走到了历史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