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2010-08-03 13:16:54)
标签:

文化

分类: 专题

唐山大地震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电影《唐山大地震》已经上映一段时间了,而围绕着影片内外所形成的话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34年前的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7.8级地震颠覆了这个华北重工业城市唐山,23秒之间,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65万间房屋崩塌,15886个家庭彻底消失……借助于影片中一对母女32年的情感变迁,这一组组冰冷的数字再次拥有了内涵与情感。发端于电影《唐山大地震》的这场全社会性的心灵余震,纷繁、多元而又持久,而这背后,为的是那每个人都不能忘却的纪念。

疼痛与温暖
发生在影片台前幕后的余震

在《唐山大地震》编剧苏小卫的印象中,这个故事是温暖的;在原著作者张翎的眼里,这个故事是疼痛的。而不论对这场震撼人心的心灵地震做何解读,都是因为34年前那场撕裂人心的震颤。

“亲人永远是亲人”,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最经常出现的话语,这也是冯小刚借由影片一再想要传达的主题,至今,电影已经上映数日有余,那些伴随着电影上映前后的种种非议、质疑以及赞誉,在每一滴晶莹剔透的泪水面前,都可以彻底冲刷和荡涤。如若你曾为剧情所感动,只要你借此更加珍视亲情,这场发生在你心底的余震便是举世无双的纯净惟一。

编剧苏小卫:
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在编剧苏小卫看来,电影描写的是回家的故事——“这群经过大灾难幸存下来的普通人,从他们幸存下来的那刻起,内心深处就与我们不同。他们跟我们一样参加高考,一样的工作,一样的生活,但当我们走到一个看不见的拐角,你就会知道这场灾难对他们的影响是什么。”

原著作者张翎:
面对伤痛,语言如此无力

“每一个经受地震灾难的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创伤。所有的疼痛,都是独特的。”通过原著小说《余震》的书写,以及影片拍摄以来的经历,小说作者张翎最大的感触就是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语言是如此无力。

亲历者眼中的1976年:
噩运来得太突然

作为同名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刚喜欢用“真实记录历史”来定义自己的这本书,他称他的《唐山大地震》为非虚构唐山大地震,用以区别冯小刚的同名电影。
“一个人一生中如果见过唐山废墟,你就知道,什么叫巨大的灾变、人类的噩运。”这是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刚在书中写的一句话。时至今日,当他再次谈及唐山时仍会说,“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