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食欲却以为是瘦身良机;与男朋友分手3年还不愿意考虑其他男性,号称现阶段以事业为重;身体总是出现莫名肿痛,到医院检查却没有病理结果,每天起床的时候恨不得诅咒全世界……这个时候,你很可能需要去见一见心理医生了。
降低你的心理成本
在著名美剧《Sex and City》中,女主角们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心理医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数个细节足以引发出烦躁,焦虑,恐惧,犹豫,斗争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困扰你到一定程度,那么心理医生是个明智的选择,有些甚至严重到出现身体反应或者成瘾性格,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药物治疗。
在西方国家,心理咨询的发展史要比中国早五十年甚至更久,每百万人口中就有550位心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对于他们来讲像吃饭、逛街、会老友一样简单自然。而中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名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在中国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由于受传统保守的民族特性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很多人对“看心理医生”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又不是神经病,看什么心理医生啊!”,或者“如果撞见熟人,人家怎么看我啊!”,再或者“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靠别人帮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太不靠谱!”。心理咨询好象是变成了“见不得人的事情”。
关于这些偏见,专家指出:首先,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并非与众不同的特殊的人群。我们的心灵跟身体一样需要关爱。每个人都会在特定的时候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并不能代替你做任何决定,而是帮助我们用合适的方法和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咨询者永远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定期咨询心理医生是爱护并且接纳自己的行为,它让我们的生活状态更健康更优质,大大降低了很多伤害和问题的“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并非心理学上的专业词汇,而是来自林紫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形象化地展现了心理问题对我们影响程度的大小。心理成本是指在一个人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没有获得解决时,他/她在自己的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工作业绩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调和上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
比如一位花费两年时间走出失恋阴影的女性,就会比花费半年康复的女性在“心理成本”上昂贵很多倍。类似一个人得了感冒,他有两种选择,看病吃药,也许三天就和病毒告别,另一种选择是不理它,等待自愈。仗着身体棒,死抗,也许10天之后,感冒消失了,但是这10天的精神不振、头重脚轻就是你付出的代价。当然,这还是好的结果,如果不幸地感冒变本加厉到发烧,再到肺炎……
聪明的女性当然知道怎么选。
详文见《淑媛》杂志2007年6月15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