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洞达邃远  隐秀深沉——张胜伟书法艺术品读

(2011-09-19 08:38:22)
标签:

书法

杂谈

分类: 评论

洞达邃远  隐秀深沉

——张胜伟书法艺术品读

                                                文/耀文星

      在当代书坛,张胜伟是我非常关注的中青年书法家之一,其作品在全国大展中屡创佳绩,我早识其名,知其作,虽至今未获半面之缘,但可谓神交已久。近几年来,我因供事于国家画院沈鹏导师书法工作室,平日交往者,不乏国展高手,因而对当代书法各类展赛的获奖作者,也有较多关注,而我看到张胜伟的作品时,眼前还是不自觉的一亮!在他的作品中,我仿佛看到一种久违的人文精神,一种本质书写与心性的流淌,这在制作之风日益兴盛的当代书坛中,是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张胜伟的书法首先在气质上我认为反映了中国书法所特有的精神内核,即诗意、诗性,换言之,书法是他生命世界的诗意迹化。在他那些朴茂空灵俱得,寓苍茫高古于潇洒遒逸的笔墨点划中,我仿佛读到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境界。从视觉传递的角度,张胜伟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人产生这种联想,是因为其作品内在的神采,正如王僧虔《笔意赞》中所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唐张怀瓘《书议》更是明确的指出“以风神骨气为上”,实际上,大凡优秀的作品必然蕴含着人的风神骨气等生命意味,而张胜伟的书法作品,让我感到这种风神骨气扑人眉宇。我与张胜伟素昧平生,对于其艺术人生的经历,所知甚少,仅就作品而言,我敢肯定其内心世界的丰富,这种丰富可能是董其昌所说的“天骨俊逸”,也可能是后天的学问经历所涵养出来的,亦或两者兼而有之。 

   

当然,在张胜伟的书法作品中,我除了为其风神骨气所震惊外,更进一步读到他笔墨功夫之精纯老道。就来源与师法而言,我以为他的作品熔铸碑帖,以汉隶、魏碑强其骨,更以晋韵唐风纵逸其体势。既可见金石碑版的浑厚苍茫,又可见南书尺牍的流畅灵动。而其所会心处,我认为在大令、平原、海岳、东坡诸家。无论在结字造型,还是笔墨线条上,我都看出他对中国书法的传统有着深度的把握。他这种把握不是当代很多书家那种照抄照描式的“集古字”创作,而是一种对传统深入研究体会后的贯通与融汇。所以在他的作品不能让人一下读透他的师法,仔细品读又可见其中闪烁的先贤的姿影。应该说,张胜伟的这种取法的路径是非常符合中国艺术本体的,正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或者“师其心不蹈其迹”,斯可谓善学者也。实际上,书为心迹,任何刻舟求剑式的学习,终不免“死于句下”,而真正要理解古人,必然要从精神处解求。譬如学二王,在当代书坛的展赛中,二王绝对是个热门“品种”,可是很可悲的说,当代学二王的绝大部分书家对二王的精神境界或者说骨气风神无半点体会,而津津乐道于所谓重现二王的笔法。殊不知,二王笔法是其精神气质的外化,是“意到即可”,一笔下来,神、气、骨、肉、血俱在,当代人以零碎的动作的拼接来完成二王一笔的动作,而自诩为“二王再生”,无非笑柄而已。宋人蔡襄说:“晋人书自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当代人这笔短那笔长的铢较寸合,必然的会离书法的本质愈来愈远。欣喜的是,张胜伟也学二王,却没有那种照猫画虎的习气,他在二王帖学一脉上的游弋,在技术上十分扎实和深入,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追求感悟古人在技法之外的精神世界。同时,他学魏碑、学篆隶,对二王帖学的源流进行梳理,寻找二王的出处,这是他的一种智慧,这种路径也决定他将来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书法的学习,学传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个人风格面貌的建立对于一个书家来说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张胜伟在这方面已见端倪,作为他这样一个中青年书法家来说,这是很好的现象。前文说过,张胜伟对书法传统的研究与学习,是一种体悟式的梳理,那么我以为,他最终风格的成熟必然建立于他那种慧眼独具的理解思考。因为艺术风格的形成,决不可能基于师心自用式的编造,而是必须在传统与自我二者间寻求新的联结。在这一点上,张胜伟的作品体现出了他的思考。他在学习古人的同时,始终在寻找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东西,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去建立自己的风格面目。实际上当代习书者众多,要不陷于古人的泥潭不可自拔,在迷恋古人中失去自我,要不瞎写、胡写,以胡编乱造出来的江湖习气为风格,这两种都是魔障。而像张胜伟这样,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书家是为数不多的。这让我想起刘彦和《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说的“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如果不是情性相合,古人之肺腑,安能入我之腹肠。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里面必然的要有取舍,而像张胜伟这样从自己的心性出发,取法、印证、消化古人,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的梳理建构个人的风格特色,才是一个有出息的书法家的表现。

 

     就目前来说,张胜伟书法的个人风格已经凸显。其特点在于笔墨的洞达畅爽,既有深沉、深邃的骨骾力度,又有灵变多姿的隽爽。结字能正而奇,奇而正,用笔则笔性矫健,笔线有质量有厚度,同时在细节上也有精微之处,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一直以为艺术家手段的高明,在于制造和破解矛盾,而张胜伟在书法上正是一个制造解决矛盾的高手。他把厚重与灵动,放纵与精微,乃至具体的线条长短、笔墨干湿、布白的虚实等众多矛盾,都解决的很好。这是性之所至的才气,也是积年功力的体现。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抒写出了自己的性情,表达了他对艺术对人生的体悟,在笔歌墨舞中,节奏与韵律的统一,彰显出生命的气息。

清人刘熙载以书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志,张胜伟书法艺术所体现的才情心气,必然的是其内在人格精神的外化。读其作而想见其为人,行文至此,我则不免想起王右军《逸民帖》中说的“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了。

                         2011年春夏之际于京华石垢书屋

 

(作者简介:耀文星,书画家,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学术秘书、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研班学术秘书,北京《笔墨》杂志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